“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古詩詞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以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z輪籠轂,觀之()目則不麗。乘之()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若以備進戰(zhàn)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猶伏雞之搏貍,乳犬之犯虎,雖有斗心,隨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于義也;僵尸而哀之,無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zhàn);不和于戰(zhàn),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后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武侯問曰:“愿聞陳必定、守必固、戰(zhàn)必勝之道。”起對日:“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zhàn)已勝矣。”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圣,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于是武侯有慚色。
(節(jié)選自《吳子·圖國》,有刪節(jié))
注:①鈞解:勝負不分,打成平局。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以見占隱占:推知
B.故當敵而不進當:面對
C.參之天時,吉乃后舉舉:興兵
D.能得其師者王師:老師

10.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最恰當?shù)囊唤M是
觀之()目則不麗,乘之()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
A.以B.以
C.于D.于
11.下列用“/”給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
B.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
C.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
D.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
12.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起穿著儒生的服飾去拜見魏文侯,談論戰(zhàn)爭話題,遭到魏文侯拒絕,吳起在揭穿魏文侯虛偽面紗的同時,委婉自薦。
B.吳起以承桑氏和有扈氏兩個國君,均因推崇文德教化,廢弛武備,導致國家滅亡的史實,勸諫魏文侯要整治武備,興兵強國。
C.吳起被拜為大將后,與諸侯國大戰(zhàn)七十六次,戰(zhàn)績顯赫,威名遠揚。魏國向四面擴張領(lǐng)土千里,都是吳起的功勞。
D.魏文侯曾經(jīng)與大臣在朝廷上商議國事,而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文侯罷朝之后面露喜色,吳起引用楚莊王典故予以勸諫。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zhàn)。(5分)
(2)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zhàn)已勝矣(5分)

參考答案
9D 當作老師
10C
11.A
12.B 以偏概全
13. 國內(nèi)意志不統(tǒng)一,不可以出兵;軍隊內(nèi)部不團結(jié),不可以上陣;臨戰(zhàn)陣勢不整齊,不可以進戰(zhàn),戰(zhàn)時行動不協(xié)調(diào),不可能取得勝利。
民眾安居樂業(yè),親敬官吏,那么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么戰(zhàn)爭就已勝利了。


【參考譯文】
(一)吳起穿著儒生的服裝,以兵法進見魏文侯。文侯說:“我不愛好軍事。”吳起說:“我從表面現(xiàn)象推測您的意圖,從您過去的言行觀察您將來的抱負,您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現(xiàn)在您一年到頭殺獸剝皮,在皮革上涂以紅漆,給以色彩,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若用來做衣服,冬天穿著不暖和,夏天穿著不涼快。制造的長戟達二丈四尺,短戟達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車護起來,車輪車轂也加以覆蓋,這看在眼里并不華麗,坐去打獵也不輕便,不知您要這些東西做什么?如果說您準備用來作戰(zhàn),卻又不去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這就好象孵雛的母雞去和野貓搏斗,吃奶的小狗去進犯老虎,雖有戰(zhàn)斗的決心,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死亡。
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許文德,廢馳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著兵多,恃勇好戰(zhàn),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賢明的君主有鑒于此,必須對內(nèi)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zhàn)備。所以,面對敵人而不敢進戰(zhàn),這說不上是義;看著陣亡將士的尸體而悲傷,這說不上是仁。”

于是文侯親自設(shè)席,夫人捧酒,宴請吳起于祖廟,任命他為大將,主持西河防務。后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zhàn)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未分勝負。魏國向四面擴張領(lǐng)土達千里,都是吳起的功績!

吳起說:“從前謀求治好國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親近 ‘萬民’。在四種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下,不宜行動:國內(nèi)意志不統(tǒng)一,不可以出兵;軍隊內(nèi)部不團結(jié),不可以上陣;臨戰(zhàn)陣勢不整齊,不可以進戰(zhàn),戰(zhàn)時行動不協(xié)調(diào),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英明的君主,準備用他的民眾去作戰(zhàn)的時候,必先搞好團結(jié)然后才進行戰(zhàn)爭。雖然如此,他還不敢自信其謀劃的正確,必須祭告祖廟,占卜兇吉,參看天時,得到吉兆然后行動。讓民眾知道國君愛護他們的生命,憐惜他們的死亡,做到這樣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領(lǐng)他們?nèi)ゴ蛘,他們就會以盡力效死為光榮,以后退偷生為恥辱了。”

武侯說:“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陣必定、守必固、戰(zhàn)必勝的方法。”
吳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豈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將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沒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陣就已穩(wěn)定了。民眾安居樂業(yè),親敬官吏,那末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末戰(zhàn)爭就已勝利了。”

武侯曾經(jīng)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的見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經(jīng)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憂色。申公問他:‘您為什么面有憂色呢?’楚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圣人,國家不會缺少賢人,能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F(xiàn)在我沒有才能,而群臣還不如我,楚國真危險了。’這是楚莊王所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968901.html

相關(guān)閱讀:《送柴侍御》《丹陽送韋參軍》比較閱讀及答案
《鳳棲梧 蘭溪》閱讀
蘇軾《論周東遷》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南柯子?憶舊》閱讀答案
古詩賞析:李商隱《無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