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關(guān)于駢文的一些適用想法和學(xué)習(xí)思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辭賦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關(guān)于駢文的一些適用想法和學(xué)習(xí)思路 來源:天下心 天下心集評:駢文是具有一定語言規(guī)律的古代詩化的散文。它從魏晉開始,興盛于南北朝時期,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句式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駢文講究對仗和聲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間為固定格式,又稱“四六文”。駢文具有聲韻優(yōu)美整齊,注重藝術(shù)性的優(yōu)點(diǎn)。它可以顯示作者的文采奇思,也講究平仄協(xié)調(diào)。注重形式美和聲調(diào)的韻律,注意征事用典和辭藻的華麗,很容易產(chǎn)生浮艷文風(fēng)。唐宋的“古文運(yùn)動”就是為糾正這種不良傾向而發(fā)起的。駢文這種形式如果用的好,對文章的提升有得大作用。各種文體都有其高峰和低谷,有其積極實(shí)用的一面,有其藝術(shù)價值,比如用在旅游地及用于題畫題詞,用的得當(dāng)就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輝。


《駢文指南》
(民國•謝無量)
駢文史,即駢文文體的歷史演變脈絡(luò)。“駢體、駢文”概念勝以清人曾燠編《國朝駢體正宗》。其后,效之者:陳均編《唐駢體文鈔》、李兆洛編《駢體文鈔》、王先謙編《駢文類纂》。近:謝無量《駢文指南》、瞿兌之《駢文概論》、錢基博《駢文通義》等。肇端先秦,釀于秦漢,熟于魏晉,盛于兩朝。兩朝以降,唐宋綿延,元明低谷,清峰一振。清后無聞,散文大興。
駢文史——梗概:駢文名稱源于《說文》:“駢,駕兒馬也,從馬并聲。”初稱“今體”“今文”;唐以后稱“駢儷”;宋稱“四六文”;“駢體”“駢文”清朝興盛。近人駱鴻凱《文選學(xué)》中說:“駢文之成,先之以調(diào)整句度,是曰裁對;繼之以鋪張典故,是曰隸事;進(jìn)之以渲染色澤,是曰敷藻;終之以協(xié)諧音律,是曰調(diào)聲。”。
駢文史之源,四:一為六經(jīng),二為諸子,三為離騷,四為漢賦。偶詞:
《尚書•皋陶贊》:“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詩經(jīng)•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易•文言》:“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
 《左傳•成公九年》:“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中也;尊君敏也”。
 《禮記•檀弓》下引古歌謠:“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
駢文史成熟、繁盛時代:秦李斯、漢鄒陽,書牘逐漸駢儷;漢王褒、終軍已駢偶;漢末蔡邕開拓駢儷化之碑文——駢文體制基本成型。魏晉南北朝——駢體文向精美化方向發(fā)展。“魏晉群才,析句彌密,連字合趣,剖毫析理。”(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宋之文詠,體有因革,……麗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字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宋齊之際,文采大發(fā)展。顏延之繁縟,鮑明遠(yuǎn)敷采。齊梁之際,周?諧和,沈約流轉(zhuǎn)。王融比偶,江淹入情。梁陳之際,臻完美大盛。徐庾體的出現(xiàn)是其代表。徐善書札,庾善賦。


1、辭賦駢體化:孫梅《四六叢話》:“左陸以下漸趨悲涼,齊梁而降,益事研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江鮑虎步于前金聲玉潤;徐庾鴻蹇于后,繡錯綺交。”鮑照《蕪城賦》、謝莊《月賦》、江淹《恨賦》《別賦》、沈約《麗人賦》、庾信《小園賦》《哀江南賦》
2、書札駢體化:吳均《與宋元思書》、丘遲《與沉伯之書》、徐陵《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
3、碑文從駢體化:庾信《周大將軍懷德公吳明徹墓志銘》、《陜州弘農(nóng)郡五張寺藏碑》
4、誄祭文駢體化:顏延年《祭屈原文》,王僧達(dá)《祭顏光祿文》
5、論說文駢體化:陸機(jī)《辯亡》、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
6、序文駢體化:陸機(jī)《豪士賦》、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王羲之《蘭亭集序》
7、銘文駢體化:鮑照《石帆銘》、庾肩吾《團(tuán)扇銘》、庾信《后堂望美人山銘》
8、學(xué)術(shù)著作駢體化:酈道元《水經(jīng)注》、陸機(jī)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

駢文史流變:

1、唐:“自魏晉以來,寫信用駢文,記事用駢文,吊祭碑傳用駢文,乃至著書立說也用駢文。朝廷發(fā)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駢文的程度逐漸增加,以致于北周,遂生一種大反動。蘇綽一班人,想把駢文一拳打倒,可是終于失敗,而駢文又延長了殘喘若干年。直至唐代諸賢,方才逐步的解放。”(瞿兌之《駢文概論》)六朝以降,駢用縮小,集中序跋、詔令公牘、表啟碑文。韓柳古文、打擊駢文。晚唐商隱,為之一變。
2、宋:宋初駢文,宗法商隱,步武唐賢,舂容大雅,號為西昆,成就不大。歐陽倡古文,駢之一變。蘇軾推波,倡崇陸贄,散行之氣,運(yùn)偶之文。殆至后期,習(xí)為長聯(lián),崇尚侈博。
3、元明:謂不足觀。蔣祖怡《駢文與散文》:“四六至南宋之末,菁華已竭。元明之世,雖以賦頌經(jīng)義試士,其中亦要排比聲律,茍用虛廓猥淺之詞,以追時諧俗,此故不足以言文,而更何有于美。元代駢文之作者,唯虞伯生一人,但其文往往落入俗調(diào),既未能追跡六朝,又未能自成一家。明時李何王李之徒,每好慕古,但稀蹤跡漢魏、罕法齊梁,其尺牘雜文,不過偶一為之,弄其小巧,往往剽竊成語,剿寫字句而已。劉基宋濂以古文名,不以駢文著,其所作者,亦為出乎一時之興,非盡力之作,故元明兩代之駢文,無甚價值。”。
4、清:打破宋制,啟使多樣。宗法六朝,取萃唐宋。注用典藻,辭蓄華美,結(jié)構(gòu)文氣,邏輯暢明;善為音韻,精于調(diào)聲。乾嘉時期,駢文最盛。紀(jì)昀派為正宗。清末駢文,以王?運(yùn)為代表。清季以降,駢文遂湮。
駢文理論史:中國駢文理論——漢魏六朝萌芽、隋唐五代駢散相爭、宋代興起發(fā)展、清代形成、清末民國初興盛、新中國駢文理論依然發(fā)展:

駢文時期流變:

1、萌芽期:魏晉南北朝殘叢小語式的理論的出現(xiàn)
曹丕的《典論•論文》
陸機(jī)的《文賦》
劉勰的《文心雕龍》
鐘嶸的《詩品》
2、反復(fù)期:隋唐五代的駢散相爭
初唐四杰和燕許大手筆
陸贄以及晚唐三十六體
隋唐五代的駢文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對駢文的批評上。
對六朝文風(fēng)給予巨大打擊的,應(yīng)該說是中唐時期的韓愈、柳宗元。
晚唐,李商隱的駢文創(chuàng)作突出,對駢文也作了新的界定。
3、興起發(fā)展期:宋代評點(diǎn)式四六話形式的形成和駢文理論專著的出現(xiàn)
王?《四六話》
謝?《四六談麈》
洪邁《容齋隨筆》
楊萬里《誠齋詩話》
4、形成期:清代體系完備的駢文理論的初步形成與日趨成熟
孫梅《四六叢話》理論專著。
陳維崧《四六金針》是清代較早出現(xiàn)的駢文理論著作。
劉開《與王子卿太守論駢體書》首次提出“駢文”概念。
阮元《與友人論古文書》、《文言說》、《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
李兆洛《駢體文鈔》、蔣士銓《評選四六法!贰⑼跸戎t《駢文類篡》、彭元瑞《宋四六選》、曾燠《國朝駢體正宗》。
5、興盛發(fā)展期:民國以來駢文理論著作的大量涌現(xiàn)和駢文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
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
錢基博的《駢文通義》
瞿兌之的《駢文概論》
孫德謙的《六朝麗指》
蔣伯潛、蔣祖怡在20世紀(jì)40年代出版的《駢文與散文》
王瑤的論文《徐庾與駢體》
姜書閣的《駢文史論》
莫道才的《駢文通論》
鐘濤的《六朝駢文形式美及其文化意蘊(yùn)》
于景祥的《唐宋駢文史》、《中國駢文通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cifu/32773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