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詮題 賦貴審題,拈題后不可輕易下筆,先看題中著眼在某字,然后握定題珠,選詞命意,斯能掃盡浮詞,獨(dú)詮真諦。如唐太宗《小山賦》,處處摹寫小字,宋言《學(xué)雞鳴度關(guān)賦》,處處關(guān)合雞鳴,此風(fēng)檐中秘訣也。賦又貴肖題,如遇廊廟題,須說得落落大方,雜不得山林景況。遇山林題,須說得翩翩雅致,雜不得廊廟風(fēng)光。題目甚夥,舉可類推。茍一題到手,率爾操觚,并不知題中眼目何在,如題系花鳥,即泛作花鳥賦,題系山水,即泛作山水賦,敷衍成篇,有何意味,況乎手無線索,定然亂雜無章,縱有新詞麗句,說得天花亂墜,終是隔襪爬癢,于題何涉?然或知認(rèn)題,而法未熟,并不論如何議論,如何刻畫,如何串合,以及繪景寫情,傳神諸法,全然不知。將見湊字湊句,苦態(tài)不堪,又何能詮題耶?備列諸法于左,是在神而明之者。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diǎn)醒 陪襯 烘托(以上卷二)
比例 雙關(guān)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fēng)筆 撞法 算法 前后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自“比例”至“收束”分載卷三)
繪景 繪景貴乎雅與題稱,如花草雪月等題,是實(shí)景也,描實(shí)景不可至于堆垛,要有實(shí)而虛之之妙。如春陰、秋陰等題,是虛景也,描虛景不可陷于空疏,要有虛而實(shí)之之妙。 王家相《春陰賦》:
可是養(yǎng)花,雙燕剛飛春社;有誰課雨,一鳩啼近清明。 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十里香凝,指點(diǎn)憑欄之客;五湖煙暖,招攜鼓棹之蹤。 《九華山賦》:
千巖競秀,峰從海外飛來;一線微分,天自洞中小有。 曹仁虎《秋露如珠賦》:
千顆勻圓,冷濕蒼苔之院;五更滴瀝,涼沾白苧之衣。 楊昌光《船齋賦》:
晴嵐遠(yuǎn)岸,紅開東壁之花;落日孤舟,綠到西家之水。 汪履基《飲馬投錢賦》:
迎風(fēng)控轡,方成駐馬之坡;顧影開緘,忽訝數(shù)錢之市。 金國瑩《洞庭橘柚賦》:
偶來澤畔人家,半籬紅影;若問山中奴婢,幾樹黃苞。 張時(shí)風(fēng)《小春賦》:
霜凝月館,數(shù)行雁字悠悠;楓冷寒塘,幾點(diǎn)榆星歷歷。
寫情 詩發(fā)乎情,而賦者,古詩之流也。則駢四儷六,亦宜隱寓深情。作者揮毫,務(wù)必寄情綿邈,令人一往情深,方得文生情,情生文之妙。觀江淹《恨》、《別》二賦,可以悟矣。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劇憐抱甕而前,為郎憔悴;莫謂遇人不淑,辱在泥涂。 吳襄《七夕賦》:
不是情如秋薄,但許飄零;總教恨比河深,幾多慰恤。 馮嘉谷《吹簫乞食賦》:
非關(guān)橋畔月明,聲何悲壯;不是樓頭人倚,氣更蕭條。 盧?《織女懷牽牛賦》:
怨人間薦?無期,黃姑信梗;問天上成橋何日,烏鵲音乖。 金國瑩《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下別淚之雙行,百年故土;留大風(fēng)之一曲,千古雄情。 高登鰲《馮諼彈鋏賦》:
草草勸餐,笑起三千冷眼;瞿瞿故熊,空懷一片熱腸。 顧元熙《吳季子掛劍賦》:
未殉大王之葬,孤此雄風(fēng);藉明公子之忱,皎如秋水。
情景兼到 情景二字,最難摹寫。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二句景二句情,尤屬難工?傄O(shè)身處地,即景生情,觸手成春,言情寓景,斯為情景逼真,不愧登高作賦。 畢熙曾《秋蓮賦》:
情比波深,幾度相逢蓮子;人如花瘦,一年又值秋風(fēng)。 顧元熙《明月前身賦》:
今夕招來,對影猶然相識;幾時(shí)修到,舉頭如此分明。 吳培蓀《涼夕援琴賦》:
指宿鳥于寒林,軒開靜夜;聽吟蟲于古砌,人坐深宵。 吳錫麒《蘭亭集序賦》:
感慨乎世殊世異,絕藝誰傳;流連乎天朗氣清,斜陽正永。(上二句情,下二句景) 陸潤章《臨邛沽酒賦》:
一簾寒食之風(fēng),關(guān)心客思;十里鶯花之地,滿目春光。 王元梅《蛺蝶穿花賦》:
隔叢飛至,引來一線香風(fēng);結(jié)伴偕行,添得滿園春思。 周召南《釣使人恭賦》:
晚唱數(shù)聲,紅蓼白蘋之地;漁歌一曲,蒼煙黃霧之天。 余丙照《春晴賦》:
一竿紅日,花聽賣去之聲;幾處青簾,酒試沽來之味。
傳神 賦以傳神為極致,蓋不呆詮題面,只于無字處攝取題神,空中摹寫,然亦須帶定題意。使語在環(huán)中,神游象外方妙。至于題有虛字者,更當(dāng)于虛字傳神,不得?荒虛字,全向?qū)嵦幋粼。但此火候,總要工夫純熟,心?xì)手和,在有意無意之間,虛與委蛇而已。 侯鳳苞《無弦琴賦》:
豈欲辨已忘,自余真趣;似不求甚解,別有會心。 王元梅《涉江采芙蓉賦》:
振飄飄之羅袂,風(fēng)送行舟;透陣陣之生香,月明歸路。 朱一飛《燕睇賦》:
聿來胥宇,正逢春日遲遲;無以為家,卻向故人戀戀。 楊昌光《春山如笑賦》:
一片白云,深處色相俱空;三更明月,歸來須眉宛肖。 楊昌光《落葉賦》:
詠殘秦嶺之云,寒欹小笠;寫出吳江之句,冷到空?。 余丙照《織女懷牽牛賦》:
幸覿面于今霄,綢繆永夕;憶談心于往日,暌隔經(jīng)年。
體物 凡詠物題,最忌膚泛。然用典沾滯,毫無生動之趣,又一病也。須要細(xì)心體會,善于形容,方為寫生妙手。 曹仁虎《天竹賦》:
千丸爛漫,遙分湘女之斑;一簇??,便認(rèn)鮫人之泣。
玉堂夜冷,堆火齊之千重;金谷晨寒,碎珊瑚之七尺。 李如筠《撲滿賦》:
欲傾仍正,人疑不倒之翁;聚少為多,母召飛來之子。 尤侗《春柳賦》:
三眠三起,瘦分南國之腰;一笑一顰,青入東君之眼。 莫衡《佛手柑賦》:
膚粟生香,似散麻姑之爪;肌英斂翠,儼分鉤弋之拳。 馮嘉谷《角黍賦》:
色絲解罷,條條宛類繭抽;蘆葉披殘,個(gè)個(gè)渾同蕉剝。 吳東昱《洋燈賦》:
不假丹青,留得一身清白;只憑熏灼,落來滿紙?jiān)茻煛?br /> 刻畫 題面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為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宮教美人戰(zhàn)賦》:
窄袖蠻靴,排出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鐘馗圖賦》:
召蝙蝠以隨身,卻類豚魚向化;合妖邪而作仆,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fēng)雨時(shí)賦》:
累累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yīng)天地人而起數(shù)。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秋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dú)依茸草;遠(yuǎn)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diǎn)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于沉晦。點(diǎn)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diǎn),正就本題字面,拈出點(diǎn)醒之。一曰借點(diǎn),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借以點(diǎn)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出;笙簧是葉,竹原編簡之余。 王濤《秋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秋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diǎn)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云護(hù);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fēng)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fēng)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谷《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zhuǎn)類釀花之候,寒氣初回。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余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定教流入方塘。(以上借點(diǎn)法)
陪襯 題之正面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面著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借他件陪出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面,總以雅切為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致喧客奪主。 李宗?《柿葉肄書賦》:
團(tuán)團(tuán)可玩,休夸日本松皮;采采難窮,不費(fèi)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lì)^,頻年羈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升。 周召南《庚子拜經(jīng)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shí),門臨秋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shù)郗氏堂中,徒夸紅嘴;詎羨唐家宮里,競號綠衣。 王德茂《晚松賦》:
生機(jī)天末,不爭櫻筍之廚;曠味山中,誰結(jié)?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yùn)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旬反襯) 胡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jīng),欲認(rèn)書中之蠹;遇清臣之退直,曾聯(lián)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游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托 烘托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面煊染,而題之正面自見。如畫家畫月,只在四面煊染云色,而月自見,所謂烘云托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wèi)城《秋云似羅賦》:
回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余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fēng)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游向恢恢,襯之以余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泛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于丙穴,曲折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回入望。 陸以誠《?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jié)網(wǎng)。(烘托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卷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wěn)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cifu/578734.html
相關(guān)閱讀:九章 屈原
唐朝蕭穎士《愛而不見賦》《至日圜丘祀昊天上帝賦》《登宜城故城
唐朝喬彝《立走馬賦》《幽蘭賦》《渥洼馬賦》
先秦?宋玉《大招》
滕王閣序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