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廢琴(作者-白居易)唐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廢琴》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選入《全唐詩》的第424卷第9首。這首詩歌的寓意非常深刻,講的是一張廢琴因為其所奏的音樂和當下的人情世故及流行的韻律脫了節(jié)拍,使主人廢置不用。雖作努力,但也因為其聲音不入時,而沒有人愿意聽。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喻。

  古詩名句“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就是出自《廢琴》這首詩。

【原文】

  《廢琴》

  作者:唐·白居易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注釋】

①作于元和間。

②絲桐:琴以桐木為材料,以絲線為弦。

③人:全詩校:“一作日。”

④羌笛:古羌人所造的管樂器。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秦箏:傳為秦蒙恬所造的弦樂器。羌笛、秦箏是當時流行的俗樂。

【講解】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是言制琴之材,以絲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時,又悠遠滄桑之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琴聲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聲,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減,朱弦塵土生。”

  玉徽、朱弦,此處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盡,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層灰土。早已經沒有人去彈奏她們了。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中古以下,圣樂多廢。遺音泠泠則言其尚有傳承。


  “不辭為君彈”者,琴為禮器,不可輕率,不可妄作。

  “縱彈人不聽”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識亦不好。
 。ㄓ鸢矗恒鲢鱿疑下暎詮椷自聽,寧向山間月,莫對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釋其原因,都是因為羌笛秦箏這些俗樂也。

  白居易的《廢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詩

  唐代音樂因漢族傳統(tǒng)音樂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之融合,并吸收了外來音樂,而產生了空前的繁榮。琴音的單調,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詩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樸之古風,抒發(fā)對也俗的感慨。這首詩開始四句說到以絲弦與桐木制成的琴,保存著古代的音聲,淡而無味,不為今人所所賞。”于徽〃四句寫古琴久被棄,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塵,但音聲如舊。末二句謂世人愛好箏笛,致使古古琴被慶棄。

  雖然在當時的社會,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內的古琴音樂仍顯生氣盎然。他們以極大的耐心與毅力來堅持正聲,使人能聽正聲,喜歡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勢來寓意自己在這個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視聽,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學的人才“光彩減”,“塵土生”。

【賞析】

  我不知白居易所寫的廢琴是他自己的,還是在別人那里看到的,但總歸結論書一樣的,廢琴之所以作廢,是因為羌笛與秦箏的緣故。或者說,是因為主人另有所愛,喜歡上了羌笛與秦箏,所以造成了對琴的冷落,乃至廢棄不用。

  從詩中不難看出,廢琴自己本身有著光榮的歷史,“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但為什么被冷落了呢?原來是“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是廢琴一直在吟誦著自己的古聲,以至于和當下的人情世故及流行的韻律脫了節(jié)拍,使主人廢置不用,廢琴自己也是“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了。

  廢琴努力爭取過主人,“不辭為君彈”。但結果呢?“縱彈人不聽”。主人不聽的原因恰恰是廢琴的“中有太古聲”,這“太古聲”怎能和“羌笛與秦箏”的華麗相比呢?

  我不否認一切事物向前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不否認廢琴的“太古聲”向“羌笛與秦箏”的發(fā)展是生產力的提高,當然,生產力提高了,生產關系自然會發(fā)生變化,從這個角度說,廢琴的境遇倒成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但,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是健康發(fā)展,還是需要“太古聲”的。一個人的骨氣,一個民族的氣節(jié),一個國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會隨著“不稱今人情”而把這些“太古聲”冷落和拋棄。因為這些大智慧的人們知道:這些“太古聲”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靈魂的東西又豈是“羌笛與秦箏”這些華麗之物能比的?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后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遷居下?(今陜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并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后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白居易的詩全集欄目。(http://)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一起,倡導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時就流布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shù)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gushi/846265.html

相關閱讀:《竹里館》王維賞析
靈隱寺
夢游天姥吟留別 賞析
秣陵
別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