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李都尉古劍(作者-白居易)唐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李都尉古劍》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選入《全唐詩》的第424卷第10首。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五言詩,作于公元808年(唐憲宗元和三年)前后。詩人以古劍象征剛正不阿的諫官和朝政大臣,希望那些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能盡職盡責(zé),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古詩名句“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就是出自《李都尉古劍》這首詩。

【原文】

  《李都尉古劍》

  作者:唐·白居易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
白光納日月,紫氣排斗牛。
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愿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
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

【注釋】

①作于元和初。李都尉:指李陵,漢武帝時為騎都尉。

②晉初,斗牛之間常有紫氣,雷煥謂是寶劍之精,上徹于天。

③湛然:清澈貌。

④繞指柔:柔軟可纏繞指上。劉琨《重贈盧湛》:“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

⑤朱云曾上言請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張禹頭。見《漢書·朱云傳》。

【賞析】

  白居易的諷喻詩,善于運用變化萬端的比興手法,塑造各種真實的受迫害者的藝術(shù)形象,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現(xiàn)象,因而這些詩不少成為反映現(xiàn)實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劍》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詠物詩。這首詩所運用的比興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借用一把李都尉古劍作為描寫對象,但每一個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意思極為明確,雖然著墨不多,而出語卻紆徐委婉,具有無窮轉(zhuǎn)折之妙,耐人尋思。

  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首詩可分三個層次。從開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現(xiàn)古劍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寫“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繪古劍寒光閃閃,灼爍不定的形態(tài),刻畫劍的不凡,不從劍的鋒利入手,而僅表現(xiàn)其劍光閃。

  爍不定,正是該詩的高明之處,未睹劍先見其寒光凜凜,足以說明這是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幾千秋”上承“古劍”的“古”字,古而且利,則此劍為至寶就毫無疑問了。為了進一步渲染這柄寶劍,詩人進一步寫道:“白光納日月,紫氣排斗牛。”據(jù)王嘉《拾遺記》載,越王勾踐曾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其一名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盡暗。其三曰轉(zhuǎn)魄,指月則蟾兔為之倒轉(zhuǎn)。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極力夸張表現(xiàn)寶劍的非同凡俗之處。這四句是從詩人的角度描繪寶劍的不凡,為了印證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觀者的評價加以證實?腿丝吹綄殑“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東漢袁康《越絕書》:“太阿劍,視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劍光,由來已久。詩歌繼描繪古劍“寒黯黯,可以“納日月”、“ 排斗牛”之后,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進一步表現(xiàn)古劍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觀之者,即使很喜歡它,也不得不自嘆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還是讓這把古劍去完成其應(yīng)有的使命吧。

  接下來則是描寫古劍的卓越品質(zhì)。它不僅劍光閃爍,鋒利無比,具有華美的外表,而且品質(zhì)端正,也非平常刀劍可比。“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說明它的純度和硬度都是無與倫比的。這并非夸張,因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猶如士之可殺而不可辱,極力表現(xiàn)其質(zhì)地堅硬。西晉詩人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里是反用其意,表現(xiàn)出古劍剛硬,不能化柔,不屈從外力的品質(zhì)。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會毫不猶豫地上前拼殺。正所謂“愿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它愿意充當(dāng)殺伐諂佞的先鋒,為國為民除掉奸邪。至于區(qū)區(qū)個人恩怨就不是寶劍所樂于效命的了,它不屑于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動,見不得人的丑事。這一段從寶劍的精純無比和愿斬佞臣兩方面揭示出寶劍的內(nèi)在品質(zhì),它比漂亮的外表,凜凜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現(xiàn)出古劍之所以為至寶的本質(zhì)所在。

  最后兩句點明此詩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顯其志”方法成功的運用。意思說:這樣鋒利的兵器,應(yīng)該使用在最恰當(dāng)?shù)牡胤,不要玷辱了?ldquo;神兵”(晉張協(xié)《七命》稱寶劍為“希世之神兵”)的光輝稱號。

  這也就是告誡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諫官們,應(yīng)該不怕得罪權(quán)貴,去彈奏國家大事;而不應(yīng)該只議論一些無關(guān)重要的小事,來敷衍塞責(zé)。

  該詩是通過表現(xiàn)一把寶劍的不同凡俗及其優(yōu)秀品質(zhì),借以塑造一個剛正不阿、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重臣和諫官的形象。此時詩人身為左拾遺,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為諫官的正直態(tài)度之意。然而,詩的主旨并沒有明白直接地說出來,而是緊緊扣住寶劍的特征來表現(xiàn),全詩沒有一句話不是圍繞著這把古劍寫的,每一句都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古劍的超凡和剛直不阿。詠劍與贊人,自然融合為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也芳。”反之,人們也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即因其稱物芳,故其吉潔。

  比喻新穎,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著痕跡,也是這首詩的鮮明特點。諸如“白光納日月,紫氣排斗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愿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都有化用前人詩語之處。這些典故,加強了詩的形象性,使詩句內(nèi)涵更深刻、豐富。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后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遷居下?(今陜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詩人和文學(xué)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xué)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guān)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并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quán)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后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白居易的詩全集欄目。(http://)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一起,倡導(dǎo)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shù)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dāng)時就流布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shù)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gushi/968682.html

相關(guān)閱讀:《赴?寧留別》(作者-李益)唐詩賞析
《寄桐江隱者》(作者-杜牧)唐詩賞析
《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瑯琊》(作者-李白)唐詩賞析
澡蘭香?淮安重午
芙蓉樓送辛漸 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