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甘州·寄李筠房》是南宋詞人張炎的作品。詞的上片寫登高望景并由此而生的思友及自傷之情,詞的下片把滿腔思愁寄與友人。
【原文】
甘州·寄李筠房
望涓涓一水隱芙蓉,幾被暮云遮。正憑高送目,西風斷雁,殘月平沙。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
一自盟鷗別后,甚酒瓢詩錦,輕誤年華。料荷衣初暖,不忍負煙霞。記前度、剪燈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遠,白云休贈,只贈梅花。
【賞析】
張炎的這首詞就可稱為是將家國身世之感“打并入”友情之作。詞產(chǎn)生時,最初只言花前月下,離愁別緒,被世人稱為艷詞。而秦觀獨創(chuàng)一格,“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使詞別有洞天。此徑一開,后人紛紛仿效。
李筠房,南宋浙江湖州人,張炎的友人。宋時兩人情趣相投,時常相聚,而宋亡國后兩人天隔一方。此詞即是張炎寄詞隱遁山中的老友,勉以梅花相,共保歲零貞潔。
詞的上片寫登高望景并由此而生的思友及自傷之情。“望涓涓一水隱芙蓉,幾被暮云遮”,寫遠望之景。水中的荷花被暮云所蔽,顯得朦朦朧朧。句中用荷花隱含著對遠處友人的思念,寫出了詞人望故人而不見的黯淡心情。“正憑高送目,西風斷雁,殘月平沙。”思念的心情使詞人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所見的皆是寒風中的孤雁,殘月下的沙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其實江南的秋景并非如作者所描繪的那樣蕭颯、敗落。但傷感的心情使詞人在這一派秋光之中只見了盡老的丹楓,想到的只是無限的遲暮,嗟陀的歲月。所以才有“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之句。其實詞人此時正當盛年三十歲左右,但經(jīng)歷亡國家破之變后的心理也已使詞人心感遲暮。“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一個“無避處”,一個“滿天涯”,表明客觀形勢的險惡及主觀感受的抑塞悲凄,自己無法擺脫壓抑的感覺,只有將滿腔愁緒寄與遠在天涯的友人。
詞的下片,接下來把滿腔思愁寄與友人。“一片盟鷗別后,甚酒瓢詩錦,輕誤年華”,自己在與友人分手后人,卻由于在賦詩飲酒中消磨時光,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年華。懺悔之情由此可見。“料荷衣初暖,不忍負煙霞。”化用《離騷》中“集芙蓉以為裳”,和孔稚?《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中的“荷衣”,“煙霞”,稱贊李筠房在國破家亡之后,馬上披上“荷衣”、陪伴“煙霞”,不作元朝之官,寧做大宋的遺民隱士。然而友人的音訊未通,只能是“料想”。“記前度、剪燈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這時只能回憶以前共勉,苦盼再相逢之日。“空山遠,白云休贈,只贈梅花。”“白云休贈”化用陶宏景《詔問山中何處所有賦詩以答》中“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只贈梅花”更是引用人所其知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凱《寄范曄》)以梅花相贈,以梅花互勉,表達出詞人不慕榮華、不畏冰霜的高潔品格。本自成為此詞的點睛之筆。
張炎的詞風舒暢,如白云舒卷,爽氣貫中,有一種清空搖曳之感?傆^全詞,既不同于某些婉約詞的柔美嫵媚,又不同某些豪放詞的生硬死板,而是在清空流轉(zhuǎn)中寓有“波?老成”之致,選詞之精煉,選典之巧妙,又自然流露出“一氣貫注”之妙。表現(xiàn)出作者詞學深厚的功力。
【作者介紹】
張炎(1248-1319)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貴族后裔(循王張俊六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jié)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云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并稱為“姜張”。還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并稱“宋末四大家”。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000101.html
相關閱讀:吳憶的詞集
李元膺的詞集
哀長吉的詞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zhuǎn)》李清照宋詞賞析
沈欽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