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送別詞,蘇軾的友人梅庭老到上黨(今山西長治)任學(xué)官,蘇軾便寫了這首詞送他。《浣溪沙》詞調(diào),蘇軾以前的詞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寫景抒懷,而此詞卻用來寫臨別贈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體,從而開拓了小詞的題材內(nèi)容。
【原文】
浣溪沙⑴
送梅庭老⑵赴上黨⑶學(xué)官⑷
門外東風(fēng)雪灑裾⑸。山頭回首望三吳⑹。不應(yīng)彈鋏為無魚⑺。
上黨從來天下脊⑻,先生⑼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⑽。
【注釋】
⑴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種異名。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2]
⑵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詳,學(xué)官,州學(xué)教授。從詞里可知他是三吳地區(qū)(“三吳”,眾說不一,大概指今浙東、蘇南一帶)人。
⑶上黨:一作“潞州”,位于現(xiàn)在的山西長治,北宋時與遼國接近,地屬偏遠。
⑷學(xué)官:官職名,負責(zé)地方文教,職位不顯。
⑸裾:衣的前襟。
⑹三吳:古地區(qū)名,說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蘇、浙江的蘇州、吳興、紹興一帶。
⑺彈鋏為無魚:戰(zhàn)國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鋏,指劍把或劍。
⑻脊:脊梁。上黨其地甚高,古有與天為黨之說,故云“天下脊”。
⑼先生:指梅庭老。
⑽魯連書:《史記·魯仲連列傳》:齊軍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魯仲連寫書信給守城燕將,燕將見書哭泣三日,猶豫不決而自殺。這句話: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魯仲連這類書信。意勸梅庭老安心去作學(xué)官,不要想去立什么奇功。
【白話譯文】
門外的東風(fēng)把春雪吹灑在先生您的衣襟上,當(dāng)您登上太行山頭時一定會回過頭來眺望三吳故鄉(xiāng)。既然做了學(xué)官,就不應(yīng)計較被派到了那艱苦的地方。上黨地勢險要,歷來被人稱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遠大,原來就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恰逢太平之時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詞,蘇軾的友人梅庭老到上黨(今山西長治)任學(xué)官,蘇軾便寫了這首詞送他。
【賞析】
“門外東風(fēng)雪灑裾”,是寫送別的時間與景象。盡管春已來臨,但因春雪,而氣候尚很寒冷。而“飛雪似梅花”的情景,隱含無限惜別之意。這時有“雪灑裾(衣襟)”,而不言“淚沾衣”,頗具豪爽氣概。次句即有一較大跳躍,由眼前寫到別后,想象梅庭老別去途中,于“山頭回首望三吳”,對故園依依不舍。這里作者不是強調(diào)三吳可戀,而是寫一種人之常情。第三句再進一層,謂“不應(yīng)彈鋏為無魚。”這句用戰(zhàn)國齊人馮諼事,馮諼為孟嘗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視,彈鋏(寶劍)作歌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zhàn)國策·齊策》)。此句意謂梅庭老做了學(xué)官,不必唱歸來了。同時又似乎是說,盡管上黨地方艱苦,亦不必計較個人待遇,彈鋏使氣。正因為意思在兩者之間,語氣顯得尤為誠懇。
過片音調(diào)轉(zhuǎn)高亢:“上黨從來天下脊”。意謂勿嫌上黨邊遠,其地勢實險要。蓋秦曾置上黨郡,因其地勢高,故有“與天為黨”之說。杜牧《賀中書門下平澤潞啟》:“上黨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戰(zhàn)國時,張儀以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詩亦云:“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貸岳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可以參讀。
“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稱許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意謂勿以學(xué)官而自卑。此句與上句形成一聯(lián),筆力豪邁,高唱警挺,足以壯友人行色。然而,不免還有一個問題,既然上黨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學(xué)官”這種小角色呢?末句補說,“時平不用魯連書”。承接上句,用魯連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勸勉和同情之意。魯連,即魯仲連,戰(zhàn)國齊人,曾在趙國游學(xué),當(dāng)時正逢秦國圍攻趙國,魏國派人勸告說趙國奉秦王為帝,魯仲連力排眾議,使趙國保持了獨立。后來,齊國大將田單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魯仲連修書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勸說守城燕將,燕將看到書信后,猶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殺。田單收復(fù)聊城后,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逃隱于海上!妒酚洝穼︳斨龠B評價很高。因上黨是趙國舊地,當(dāng)時宋遼早已議和,所以說時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魯連那樣的奇妙計策,也沒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勸勉梅庭者隨遇而安之意,又有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這首詞全詞僅六句,卻寓義曲折深遠,既同情于友人,又開導(dǎo)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去影響友人,出語灑脫卻發(fā)自肺腑,真摯動人。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xué)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139707.html
相關(guān)閱讀:李震的詞集
許?的詞集
向?的詞集
李子正的詞集
王孝嚴(yán)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