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畫堂春》秦觀詞作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宋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是北宋詞人秦觀所作,是作者落第后的寫的一首傷春之作。上片寫殘春之景,暗寓情懷。起拍二句以“落紅”、“小雨霏霏”烘托出迷惘、傷感的意緒,繼之以“憔悴”、“無奈”點明心事,由隱而顯,由景而情,層次分明。下片以抒情為主。過拍“柳外畫樓獨上”二句以行為描寫來傳達孤寂、落寞的情懷,“手捻花枝”四字尤其傳神。“放花無語對斜暉”二句,一實一虛,將該詞的詞眼“恨”字徐徐推出,妙造天然。

  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芍^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余味。

【原文】

畫堂春①

落紅鋪徑水平池②,弄晴小雨霏霏③。杏園憔悴杜鵑啼④,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⑤,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⑥?

【注釋】

①畫堂春:最初見《淮海居士長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韻,后片三平韻!渡焦惹偃ね馄酚趦山Y句各添一字。

②水平池:池塘水滿,水面與塘邊持平。

③弄晴:展現(xiàn)晴天。霏霏:雨雪密也。《詩·小雅·采薇》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亦狀云氣之盛!冻o·九嘆·遠逝》有“云霏霏而隕集”。杜甫《雨四首》之三:“寒雨下霏霏。”

④杏園:園林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園是唐時著名園林,在曲江池西南,為新進士游宴之地!肚刂袣q時記》:“進士杏花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使皆有罰。”此處以杏園借指北宋汴京之瓊林苑,楊侃《皇畿賦》:“彼池之南,有苑何大。既瓊林而是名,亦玉輦而是待。其或折桂天庭,花開鳳城,則必有聞喜之新宴,掩杏園之舊名。”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里形容暮春花事將盡的景象。杏園憔悴,用杜牧《杏園》詩:“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故知此詞寫落第心情。

⑤手捻花枝:古人以為表示愁苦無聊之動作。

⑥“放花”二句:明沈際飛評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關政治,故云“知不得”。

版本校記

②鋪徑,一作“堆徑”。

③霏霏,一作“霏微”。

④杏園,一作“杏花”。

【白話譯文】

  落花鋪滿了園中小徑,春水溢滿了池塘。細雨霏霏,時停時下,乍晴乍陰,杏園里春殘花謝只有杜鵑鳥的聲聲哀啼,好像在無可奈何地慨嘆春天已經(jīng)歸去了。

  楊柳那邊,她獨自登上了畫樓,手捻著花枝,倚靠在欄桿上。對著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無語,扔掉了手中的花兒,抬頭靜靜地凝望著斜陽,她這滿心的對春光的一往情深,對美好年華的無限眷戀之情,又有誰能知曉呢?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他落第后心情不快之作春之作。

【賞析】

  該詞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fā)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jīng)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再寫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么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作者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xiàn)。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并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謁金門》:“閑引鴛鴦香徑里,手?紅杏蕊”詞意化來。緊接著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愛賞多只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暉”,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充分體現(xiàn)了少游詞出于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秦觀這首詞所寫從“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內心中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當其“捻”著花枝時,其愛花是何等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其惜花又是何等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正是因為此種深微細致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放花無語對斜暉”,七個字中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tài),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幽微之深恨。

  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么。但從詞人描繪的這幅春歸圖里,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嘆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余味。

名家點評

  《草堂詩馀雋》卷四評語云:“寫出閨怨,真情俱在,末語迫真。”

  《填詞雜說》云:“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雋,著一實語,敗矣。……秦少游‘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深得此法。”

  《蓼園詞選》云:“按一篇主意只是時已過而世少知己耳,說來自娟秀無匹。末二句尤為切摯;ㄖ悖染拥轮家,所以捻者以此,所以無語而對斜暉者以此。既無人知,惟自愛自解而已。語意含蓄,清氣遠出。”

【作者介紹】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zhí)政,被貶為監(jiān)處州酒稅,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有《淮海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159898.html

相關閱讀:翁溪園的詞集
可?的詞集
辛棄疾《浣溪沙》賞析
《減字浣溪沙》賀鑄詞作鑒賞(樓角初銷一縷霞)
《木蘭花慢》張孝祥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