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是北宋賀鑄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據(jù)宋王灼《碧雞漫志》,本篇詞牌應(yīng)為《朝天子》。《天門謠》是作者依據(jù)本篇內(nèi)容改題的新名。上片“牛渚”二句,寫采石礬地勢險峻,扼天下要沖。“清霧”二句,寫登覽之時,恰逢霧斂日晴,心神為之一爽。下片“待月上”二句,寫月夜江舊聞笛,宛如仙境。“風滿檻”二句,寫東風勁吹,西州更點歷歷可數(shù),仿佛許多年來就是這親,給人一種雖世事變幻,但時空無限的滄桑感,吊古之韻味頓出。從此詞可品味得出以史為鑒,這正是本詞的含蓄處。全詞氣韻沉雄,在小令中誠不多見。
【原文】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霧斂,與閑人登覽。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輕吹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shù),西州更點。
【注釋】
①牛渚天門:位于太平州(今安徽當涂)采石鎮(zhèn),瀕臨長江處,絕壁嵌空,突出江中。磯西有兩山夾江聳立,謂之天門,其上嵐浮翠拂,狀若美人峨眉。詞人崇寧、大觀年間曾通判太平,本詞疑為此時之作。
②七雄:當涂居長江上游,牛渚、天門是西方門戶,六代(六朝)英雄迭居于此,兼括南唐,謂之七雄。
③《阿濫》:當時曲調(diào)之名。
【賞析】
上片寫太平地理形勢險要,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六朝兼南唐都迭居于此,廣屯兵甲,高筑墻壘,憑借長江天險以御南來之敵?墒撬麄兌茧S著歷史的大浪永遠逝去了,而牛渚、天門仍屹立于江邊。“清霧斂,與閑人登覽”,待到霧氣消散,二山似乎有意讓人們登臨游覽。用一“與”字,擬人化地寫出“牛渚”和“天門”的友好姿態(tài),使人頓生聯(lián)想。開篇吊古,氣勢莽莽,蘊含十分豐富;接著撫今,娓娓道來,輕輕點染,又趣味橫生。
下片沒有承上繼續(xù)寫眼前風光,筆鋒陡轉(zhuǎn),“待月上”二句,直入夜境,描繪了牛渚天險,月夜湖平波光瀲滟的動人景色,在幽靜的夜里,不知何處響起塞管悠揚的樂聲,清風滿檻,掀動游人內(nèi)心的波瀾。月光江景是歷史的見證,天險挽救不了六朝覆滅的命運,大浪淘去了千古英雄。“七雄豪占”的軍事要塞,今天竟成了游人登臨的勝地,顯赫一時的英雄和六朝的繁華盛況都隨江水逝去了,誰也沒有力量倒轉(zhuǎn)歷史的車輪,留住自己的輝煌,那么今天人們還有什么必要為某個目的孜孜以求或為某種不幸而失落郁悶?zāi)兀孔詈笤~人以“歷歷數(shù),西州更點”作結(jié),引入歷史的晨鐘暮鼓。西州代指金陵,他在諦聽歷史的腳步,希望把這歷史的一頁重重地印在腦海,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本詞雖屬小令,但詞人用高度的概括,略貌取神的手法,把登臨懷古的題材寫得蒼勁、深沉,又把對歷史的慨嘆和個人的身世之感不著痕跡地融為一爐,對后世豪放派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1]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這里一開篇即開門見山,寫牛渚、天門的地理形勢之險,歷史地位之重要。太平州采石鎮(zhèn),瀕長江有牛渚磯,絕壁嵌空,突出江中。磯西南有兩山夾江聳立,謂之天門,其上嵐浮翠拂,狀若美人蛾眉。熙寧年間,郡守張?在磯上筑亭以觀覽天門奇景,遂命名曰蛾眉。詞人崇寧大觀間曾通判太平并與編管在此的李之儀過從甚密,因作此詞。這里詞人僅用十二字,將天門之險要地理位置、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建都金陵,憑恃長江天險,遏止北方強敵的南牧情景道盡。當涂踞金陵上游,牛渚、天門正是西方門戶,所以宋沈立《金陵記》曾記云:“六代英雄迭居于此。……廣屯兵甲,代筑墻壘。”詞言“七雄”,當是兼括了南唐。
“清霧斂,與閑人登覽”二句,是說霧氣消散,似乎在有意讓人們登臨游覽。這里,“與”字十分精當,足見詞人煉字之妙,也說明煉字不必求奇求麗,尋常字匯,只在調(diào)度得當,照樣能夠神采飛揚,恰到好處,曲盡體物之妙。
上片這兩個語意層次分明,前三句追惜懷古,劍拔弩張,氣勢蒼莽;后者撫今,輕裘緩帶,趣味蕭閑。這里詞作體制雖小,卻能大起大落,筆力豪健,足見作者構(gòu)思運筆之妙。
下片,詞作卻不落舊巢,沒有緊承“與閑人登覽”一句,展開描寫眼底風光、江聲山色,而偏寫“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輕吹新阿濫。”等到江上月升潮平,笛吹風起之時,“風滿檻,歷歷數(shù),西州更點。”細數(shù)石城古都報時的鐘鼓。這里章法新奇,構(gòu)思巧妙。詞人登磯本在上午霧散后,竟日覽勝仍興猶未已,更欲繼之以夜,那么,這奇山異水的旖旎風光,盡在不言中了。不然,詞人何以從早到晚,尚嫌不足,還要繼之以夜呢?這風光不是讓人留連忘返么?當然,從“待月上潮平波滟滟”一句之后,全是詞人想象之詞,并非實寫,但詞人卻能虛景實寫,毫不露虛構(gòu)之跡,詞人將江上明月笛風,遐鐘遠鼓寫得生動逼真,垂手可掬,傾耳可聞,這是繪畫所無法表達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詞并非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而是通過牛渚天門這一特殊的風景的描繪,抒發(fā)懷古幽情,憑吊前朝的興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天險挽救不了六朝覆滅的命運。“七雄豪占”的軍事要塞,如今竟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成了“閑人登覽”的旅游玩賞之地。通過這一巨大變遷的描寫,讀者自不難從中領(lǐng)悟到江山守成在德政人和而不在險要地理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此外,金陵距當涂畢竟有百十里之遙,那“西州更點”又豈可得以“歷歷數(shù)?”詞人于詞末牽入六朝故都西州(代金陵),隱含了詞人希望人們牢記這歷史的晨鐘暮鼓,引以六朝為戒!而這一切意蘊又蘊含在對于有選擇的客觀景物的描述中,毫無直露、淺薄之弊,不是詞人和盤托出,直抒胸臆,只是寄意象內(nèi),讓讀者去細心品味其中三昧。這就收到了含蓄蘊藉的藝術(shù)效果,真令人感嘆不已。
【作者介紹】
賀鑄(1052—1125),字方回,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在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娶宗室女,授右班殿直。元?中,通判泗州。為人豪俠尚氣,喜論當世之事,渴望建功立業(yè)。才兼文武、秉性剛直,不阿權(quán)貴,因而一生屈居下僚。晚退居蘇州,自號慶湖遺老。其詞風格多樣,題材豐富兼有豪放婉約之長。有《東山集》一卷、《賀方回詞》二卷,共二百八十余詞傳世。亦工詩文。[1]
賀鑄年少讀書,博學強記。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quán)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宋史·賀鑄傳》)。17歲時離家(輝縣)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監(jiān)軍器庫門,出監(jiān)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lǐng)寶豐監(jiān)錢官。由于所任皆冷職閑差,抑郁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檢。此雖武職,但位低事煩,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蘇軾推薦,改文職,任承事郎,為常侍。旋請任閑職,改監(jiān)北岳廟。紹圣二年(1095)授江夏寶泉監(jiān),在任上整理舊稿,編成《慶湖遺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喪去職,不久東歸,游歷或居住于蘇、杭一帶。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服喪期滿,召為太府寺主簿,繼又改任宣議郎,通判泗州。崇寧四年(1105)遷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遷奉議郎。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賀后族孫恩,遷朝奉郎,賜五品服。他因尚氣使酒,終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家藏書萬余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xù)編成《應(yīng)湖遺老集》。宣和七年(1125)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18日)卒于常州之僧舍。存詞280余首。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209468.html
相關(guān)閱讀:晏幾道生平介紹
《木蘭花慢?斷橋殘雪》周密詞作鑒賞
尤袤的詞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李清照宋詞賞析
趙從橐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