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這首詞記錄了元好問游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從美景出發(fā),由景道情,表現(xiàn)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原文】
水調(diào)歌頭·與李長源游龍門
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仡^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fēng)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賞析】
這首水調(diào)歌頭寫其游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詞的風(fēng)采。
詞人筆鋒是雄偉壯大見稱。上片起首“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氣勢不凡,水聲激蕩,浪花飛濺,顯出景色之壯觀。“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有龍門山和香山東西隔河對峙,故得此名。龍門之前,水勢湍急,險灘密布,水聲郁怒,震蕩山壁。前人多有詞句形容此段之險。如白居易寫詩道“六月灘聲如猛雨”(《絕句》)“自從造得灘聲后,玉管朱弦可要聽?”(《灘聲》)寫出洛陽龍門特有的水勢奇景。而這里作者不僅寫水勢之急,又以“秋氣靜高林”之一“靜”襯托出龍門水聲的氣勢不同凡響。一動一靜,相互呼應(yīng),形成一幅秋光水勢圖,使人不禁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用一個“回頭”又將遠在北面的洛陽塵土飛揚的景象與此地天明水秀,云林優(yōu)美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fēng)馬耳,因見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說新語》言晉人王衍為族人所辱,以肴盒擲其面,不以為意,盥洗畢,牽王丞相(王導(dǎo))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風(fēng)神英俊,不與他人計較。“春風(fēng)馬耳”,李白有“世人聞此皆撣頭,有如東風(fēng)射馬耳。”言對外界議論漠然視之無所動心,如過耳旁風(fēng)。“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這句與上句其實都是勸勉友人李長源的話,讓其不要受外界干擾,不要計較世俗議論的得失。以以前風(fēng)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由景道情,極其自然。
下片言龍門勝景,天地難尋,應(yīng)該在山水之間找到自己的樂趣。“門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借用“山陰道山,應(yīng)接不避”的典故來形容龍門之美。
“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留眼”,杜甫有詩曰“船經(jīng)一柱觀,留眼共登臨”之句,用此詞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風(fēng)光,是夢想的佳處。“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暢飲開懷,以花鳥作伴,傾聽天顥之音,欣賞這脫塵出凡的美景,不愿再聞聽什么絲竹之樂。表現(xiàn)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詞語句清新自然,詩意又古樸雅致。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xiàn)實美景的贊嘆,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為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正如后世清人鄒祗謨所言“詩語入語,詞語入曲,善用之即是出處,襲而愈工”。
【作者介紹】
元好問(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學(xué)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xué)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xué)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xué)上承前啟后的橋梁。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dāng)時影響很大,有倡導(dǎo)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328207.html
相關(guān)閱讀:《生查子》歐陽修詞作鑒賞(含羞整翠鬟)
汪相如的詞集
孔榘的詞集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歐陽修詞作鑒賞
《卜算子?詠梅》陸游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