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祝英臺近?晚春》辛棄疾宋詞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全宋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祝英臺近·晚春》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詞作。這是一首抒寫別情的閨怨詞。起首三句,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已屬柔情繾綣。“怕上”二句,寫別后境遇之凄涼冷清。日“怕上層樓”,實是上后令人傷感所致。“斷腸”三句,春之遲暮,厭鶯之啼老春光。雖無理而更富情趣。換頭三句,以花卜歸期,細(xì)膩逼真,寫思念之切,體貼人微。“羅帳”以下,怨春、懷人,極盡幽怨纏綿之致。春帶愁來而“不解帶將愁去”,運思巧妙。

【原文】

祝英臺近·晚春

  寶釵分①,桃葉渡②,煙柳暗南浦③。怕上層樓,十日九風(fēng)雨。斷腸片片飛紅④,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

  鬢邊覷⑤,試把花卜歸期⑥,才簪又重數(shù)⑦。羅帳燈昏⑧,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⑨。

【注釋】

 、賹氣O分:古代男女分別,有分釵贈別的習(xí)俗,即夫婦離別之意,南宋猶盛此風(fēng)。釵:女子頭飾物。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杜牧《送人》:“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谔胰~渡: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之處。這里泛指男女送別之處。晉王獻(xiàn)之送別愛妾桃葉之處!读论E編類》卷五《圖經(jīng)》云:“(桃葉渡)在(江寧)縣南一里秦淮口。桃葉者,晉王獻(xiàn)之愛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勰掀郑核,泛指送別的地方。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廣潤門外。”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后以南浦為送別之處。

 、軘嗄c:多用以形容悲傷到極點,飛紅:飄落的花瓣。

  ⑤鬢邊覷(qù):覷為細(xì)看,斜視之意。斜視鬢邊所插之花。

 、薨鸦ú窔w期:用花瓣的數(shù)目,占卜丈夫歸來的日期。

 、唪ⅲ鹤鲃釉~用,意思是戴簪。

 、嗔_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是他”三句:是思婦夢中語。趙德莊《鵲橋仙》(來時夾道):“春愁元自逐春來,卻不肯、隨春歸去。”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白話譯文】

  在桃葉渡口,我們分釵別離,南浦煙柳黯淡,一片凄迷。從此,我最怕登樓,在十日九風(fēng)雨的天氣。黃鶯不住地嗚叫,催落飛紅滿天,也沒有人去理會!更不用說去勸勸黃鶯:別再啼!

  看著鬢邊戴的花,取下來仔細(xì)端詳,用花瓣推算歸期。剛戴到頭上,又取下重新數(shù)一數(shù),這樣才心里滿意;璋档臒艄庀拢記得夢中哽咽自語:是春天把愁給人帶來,春天不知回到哪里,為什么不把愁也帶去?

【賞析】

  此詞寫作時間無確考。黃蘇《蓼園詞選》說是“借閨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一般認(rèn)為辛棄疾翼琴詞的主要風(fēng)格是豪放,而這首詞表現(xiàn)了另一種委婉。沈謙《填詞雜說》謂“稼軒詞以激揚奮厲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昵狎溫柔,魂銷意盡。才人伎倆,真不可測”。故自來用此詞說明辛詞風(fēng)格的非一。

  起調(diào)兩個三字句,點明分別的地點,是追憶語。“寶釵”、“桃葉”,用了兩個典實,追憶與戀人送別時的眷眷深情,給詞著了一層艷彩。分釵贈別,古所習(xí)見。自居易《長恨歌》有句:“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桃葉渡”,原指因晉王獻(xiàn)之送別其妾桃葉而得名的一個渡口,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這里是借指,亦以暗示送別的人。“煙柳”句,點明時序的變化。春色已晚,而人尚未歸。別離日久,思念之情與日俱增。三句中連用了三個有關(guān)送別的典故,最后融會成一幅情致纏綿的離別圖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悵惘的心境。自從與親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橫雨狂風(fēng),亂紅離披,為此怕上層樓,不忍心再目睹那場景。“怕上”兩句緊承“煙柳”句而來。三春即逝,更著以連朝風(fēng)雨,則芳菲都歇,自可想見。但教人腸斷的事,尚不在落紅片片;而在此凄清時候,無人與共。但詞人并不這么直寫,而說“片片飛紅”“都無人管”;芳菲已歇,鶯聲不住,更無人能勸。蕭瑟江關(guān),情何以堪。語極委婉、纏綿,亦以見其人之值得懷念、追慕。故接著便有“斷腸”兩句和“更誰”兩句。“怕上層樓”,最怕的便在這里。這是從心理上寫,層次分明,而又一層深似一層傷心春去,片片落紅亂飛,都無人管束得住,用一個“都”字對“無人”作了強調(diào)。江南三月,群鶯亂飛,人們感到鶯啼預(yù)示春將歸去。所以寇準(zhǔn)說“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踏莎行 》)。更有誰能來勸止喻示春去的鶯聲呢?“都無人管”與“更誰勸 ”,進(jìn)一步抒發(fā)了怨春懷人之情。

  下闋筆鋒一轉(zhuǎn),由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轉(zhuǎn)為描摹情態(tài)。其意雖轉(zhuǎn),但其情卻與上闋接連不斷 。換頭轉(zhuǎn)寫動作。偷視鬢邊,把插入發(fā)髻的花,取來占卜行人歸家的日子。“鬢邊覷”三字,刻畫少婦的心理狀態(tài)細(xì)膩密致,維妙維肖。一個“覷”字,就把閨中女子嬌懶慵倦的細(xì)微動態(tài)和百無聊賴的神情,生動地刻畫出來 。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數(shù)過了多少遍。“試把”兩句是覷的結(jié)果,動作雖小,極富特色。“飛紅垂盡”鶯聲不止,春歸之勢不可阻攔,懷人之情如何表達(dá)。鬢邊的花使她萌發(fā)了一絲僥幸的念頭:數(shù)花瓣卜歸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卻又“才簪又重數(shù)”。一瓣一瓣數(shù)過了,戴上去,又拔下來,再一瓣一瓣地重頭數(shù)。這種單調(diào)的反復(fù)動作既令人覺得可笑又叫人覺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對人物的動作進(jìn)行細(xì)膩的描寫,充分表現(xiàn)出少婦的癡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靜 ,接著深入一筆 ,以夢囈作結(jié) 。詞至此,寫懷遠(yuǎn)之情可說已到山重水復(fù)的境地。而作者卻從時間的推移上,引出一段夢語。即以作結(jié)。趙德莊《鵲橋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來,卻不肯、隨春歸去。”李漢老《洞仙歌》詞云:“驀地和春,帶將歸去。”稼軒此語陳鵠《耆舊續(xù)聞》以為“善能轉(zhuǎn)換”,是于藝術(shù)上有所窺探。王君玉《祝英臺》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懶,便瘦也教春知道。”張侃《拙軒集》以為辛詞“欲春帶愁去”,王詞“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詞,少有比者”。不知王詞乃無病之吟,而辛詞則有所為而發(fā)。而其語,錯雜綴來,如夢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癡,亦可概見。寫別愁而至如此凄婉,說是有所托,不為無見。出之以責(zé)問,托之于夢囈更顯得波譎云詭,綿邈飄忽。雖然這種責(zé)問是極其無理的,但越無理卻越有情。癡者的思慮總是出自無端,而無端之思又往往發(fā)自情深不能控者。因此這恰恰是滿腹癡情怨語的少婦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反映,“綿邈飄忽之音最為感人深至。”沈祥龍《論詞隨筆》云“詞貴愈轉(zhuǎn)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從南浦贈別,怕上層樓,花卜歸期到哽咽夢中語。紆曲遞轉(zhuǎn),新意迭出。上闋斷腸三句,一波三折。從“飛紅”到“啼鶯 ”,從惜春到懷人,層層推進(jìn)。下闋由“占卜”到“夢囈 ”,動作跳躍,由實轉(zhuǎn)虛 ,表現(xiàn)出癡情人為春愁所苦、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

  詞的上下片分別圍繞著一個“怕”字和一個“愁”字寫來。江山風(fēng)雨,怯于登覽;而知音不至,愁無可訴。昔人用詞來寫傷春懷遠(yuǎn)之情者,不一而足;而寫得如此濃烈、深致而又如此委婉者,確不多見。如果聯(lián)系作者的整個身世來理解,則一臠之嘗,其味更堪咀嚼了。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胄當(dāng)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chǔ)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1333897.html

相關(guān)閱讀:梁明夫的詞集
吳淑姬的詞集
李處全的詞集
《齊天樂》周邦彥詞作鑒賞
《全宋詞》之晁補之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