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浣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張孝祥所作的詞,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tài)。
【原文】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1)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釋】
(1)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白話譯文】
從湘江走到盡頭便抵達了洞庭湖,楚天遼闊,遠處是數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風平浪靜,船頭旌旗上的飄帶紋絲不動。水灣處紅色的蓼草就像紛亂的絲織品,躍出水面的雙尾白魚就像玉刀一樣明亮。夜深漸涼,停泊下來的船的影子遮蓋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賞析】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fā),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云:“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guī)?梢,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tài)美。旗梢,即旗?。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于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云:“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玉刀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也有一種說法,“白魚雙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彎月如同白色的雙尾魚,也好像閃耀著光芒的玉刀。“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里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念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yōu)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tài)。
【作者介紹】
張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狀元。因廷試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登第后即上書為岳飛叫屈,秦檜指使黨羽誣其謀反,將其父子投入監(jiān)獄,秦檜死后獲釋。歷任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權中書舍人、撫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職。其詞風格豪邁。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頭》,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張浚為之感動罷席。有《于湖居士文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637873.html
相關閱讀:黃庭堅的詞集【二】
趙耆孫的詞集
楊均的詞集
危復之的詞集
黃孝邁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