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人南渡·蘭芷滿汀洲》是北宋詞人賀鑄的一首婉約詞,上闋記述一對戀人分別時的情景,下闋寫男主人公對戀人的一往情深和無限盼望。這首詞很像一首縮寫的《洛神賦》,描寫了主人與伊人相會、雖則兩情交通卻終不能互訴心曲,以及伊人飄然離去后的悵惘之情。整首詞言辭空靈、清疏淡遠,情致凄切哀怨,風格委婉細膩。
【原文】
人南渡①
蘭芷滿汀洲②,游絲橫路③。羅襪塵生步④,迎顧。整鬟顰黛⑤,脈脈兩情難語⑥。細風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舊游⑦,山無重數(shù);ǖ咨钪鞈簪啵翁?半黃梅子,向晚一簾疏雨⑨。斷魂分付與⑩,春將去⑪。
【注釋】
①人南渡:即《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始見于敦煌曲子詞。宋詞始見于張先詞。
②蘭芷:香蘭、白芷,均為香草。汀洲:長滿香草的水中陸地。[3]
③游絲:蕩漾于空中的昆蟲所吐的絲縷。庾信《春賦》:“一叢香草足礙人,數(shù)尺游絲即橫路。”
④“羅襪”句:《洛神賦》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⑤整鬟顰黛:略整秀發(fā),微皺雙眉。[2]
⑥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古詩十九首》之十:“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⑦舊游:過去游玩處。
⑧朱戶:紅色房子,喻富貴人家。
⑨向晚:傍晚時分。
⑩分付:指交托。
⑪春將去:把春帶去。
【白話譯文】
香草鋪滿芳洲,空氣中漂浮著游絲。她款款而來,步微履細,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見的腳步。他迎身上前,只見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顧無言,唯有脈脈深情。微風吹拂著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過去游玩處,舉頭四望,群山成列。事隔經(jīng)年,她現(xiàn)在是在某處花叢中的朱門深院內(nèi),還是在何處?春意將盡,梅子也已半黃,傍晚時分,疏落的雨絲透過簾幕送來的陣陣清寒;陻嗔,就托付給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塊帶走吧!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大概作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或元符元年(1098年)江夏任上。時值春末,詞人觸景傷情。回憶起一兩年前的一段難舍之愛,心中無限悵惘。
【賞析】
這首詞寫相思之情。上闋記述一對戀人分別時的情景,下闋寫男主人公對戀人的一往情深和無限盼望。詩人以凄切之情,發(fā)哀婉之調(diào),寄寓著自己失意的心懷,全詞意蘊悠長,情余言外。
開首二句寫景。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湖波微起,蕩漾漣漪,芳氣郁郁,秀色青青,在這幅春景圖中,慢慢地走出了一個漂亮的女子。“羅襪塵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輕盈,也帶出她體態(tài)的優(yōu)美。見到戀人的到來,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顧”二字,既表現(xiàn)了他的行動,也體現(xiàn)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說明她已經(jīng)過精心的打扮; “顰黛”表示她正憂愁不樂。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見到自己的情人,應(yīng)該十分喜悅才是,然而她卻緊緊顰著雙黛,這就表明她那黯然銷魂的神情。臨別之際,按理說應(yīng)是“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的情景,而他們卻“脈脈兩情難語”。“脈脈”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萬語的柔情蜜意,而又覺”難語”,這就把他們綿邈凄婉的情態(tài)描摹得極為深致。接著,詩人通過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寫,進一層地道出了他們傷感的情懷,并直接逼出”人南渡”,點實詞意,結(jié)束上闋。
過片以“回首”一氣貫下,寫對戀人的追念。“回首舊游,山無重數(shù)”。詩人著力從男方的角度來表現(xiàn),這與詩人把自己的情懷寄寓在男主人公身上不無關(guān)系。正因為昔時的戀情是如此的歡樂,如此的溫馨,所以在分別之后。他才會“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舉頭四望,所見只是群山成列而已。“山無重數(shù)”境界開闊遼遠,其用意則在于展示人物內(nèi)心的寂寥空虛,也暗示關(guān)山的迢遞,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戶,何處”的疑問。“花底”寫環(huán)境之優(yōu)美,“朱戶”寫房室之富麗,其中嵌入一個“深”字,則將小紅摟掩映在花木革樹叢中的勢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他的思念始終環(huán)繞在戀人的身上。他想象著,他思念的戀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戶”。這問題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進入了恍惚迷離的心態(tài)之中,于是索性擲出一個“何處”的問號。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處,教他柔腸寸斷。到這里,詩人沒讓他的感情噴涌而發(fā),而是宕開一筆,以寫景進一步蓄情。“半黃梅子,向晚一簾疏雨”,是他的所見,也是他的所感。一片風景,一片心情,梅子煙雨,也是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黃時,細雨如絲,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無邊無際地梭織著,使他無法逃遁,無法掙脫。在雨聲的淅瀝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殘了,他那凄騎、遲暮、孤獨的悵恨之情終于飽和到了頂點。“斷魂分付與,春將去”,這時懷人和傷春已交織在一起了,從而轉(zhuǎn)折出一片時不我與的無奈心情。結(jié)語構(gòu)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斷魂”交付給春天帶走,其實誰都明白這是徒勞的,正如馮延巳所云:“誰道閑情拋卻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鵲踏枝》)然而正是這結(jié)語產(chǎn)生了語已盡而情未了的藝術(shù)效果。[6] 整個下片抒情,傳導出的是纏綿、痛苦與無奈。
整首詞情致凄切哀怨,風格委婉細膩。從回憶舊日臨別時的惆悵到描寫別后的相思落寞,語言凄婉,一往情深。其懷人的愁思和語詞意象的選用與《東山詞》中的壓卷之作《橫塘路》(即《青玉案》)有幾許相似之處。
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云韶集》卷三評“細風”二句:筆致宕往。又評“半黃梅子”四句:骨韻俱高,情深一往。
清·陣廷焯《詞則·別調(diào)集》卷一評“半黃梅子”四句:骨韻俱勝,用筆亦精警。
近人·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調(diào)與前首皆錄別之作。前首云“目送芳塵去”,乃指人而言;此云“南渡”、“回首”,則就己而言。“細風”二句有遠韻。下闋在萬重山外寄思,由“花底”而“朱戶”而梅雨簾櫳,離心層遞而遠。心憑誰寄?只可托付春風。惟名手能曲曲寫出。
【作者介紹】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漢族,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生于衛(wèi)州(今河南衛(wèi)輝市)。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700354.html
相關(guān)閱讀:嚴仁的詞集
《全宋詞》之周紫芝的詞集
周邦彥的詞
辛棄疾《浣溪沙》賞析
胡仔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