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水龍吟·聽兮清佩瓊瑤些》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詞寄言泉水,寓寫自己對現實環(huán)境的感受。
【原文】
水龍吟
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聲韻甚諧,客皆為之?。
聽兮清佩瓊瑤些。明兮鏡秋毫些。君無去此,流昏漲膩,生蓬蒿些;⒈嗜耍识嬋,寧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
路險兮山高些。塊予獨處無聊些。冬槽春盎,歸來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團龍片鳳,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樂,樂簞瓢些。
【注釋】
“些語”是《楚辭》的一種句式或體裁。“些“音suò(所的去聲),為楚巫禁咒句末所用特殊語氣助詞。
【賞析】
瓢泉在江西鉛山縣東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風景幽美。作者在這里有處舊居。光宗紹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的職務后,便來這里“新葺茅檐”。閑居寧宗慶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隱。這首詞大致是閑居瓢泉時期寫的。
杜甫《佳人》詩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仇兆鰲注概括其意為:“此謂守貞清而改節(jié)濁也”。這首詞在意境上同杜甫《佳人》詩有相近之處。杜甫以“佳人”作為寓傳,作者則以寄言泉水,寓寫自己對現實環(huán)境的感受。
上闋起筆二句,從視、聽覺來寫,表達了作者對泉水的欣賞、贊美之情。“清佩瓊瑤”是以玉佩聲形容泉水的優(yōu)美聲響;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也曾寫道:“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鏡秋毫”是可以照見的秋生羽毛之末來形容泉水的明凈。這兩句給瓢泉以定性的評價,表明了山泉能保持其可愛的本色,以下通過泉水所處的三種不同狀態(tài),來反映作者對泉水命運的設想、擔憂及警告。這些刻畫,正好用以反襯起筆二句,突出“出山泉水濁”之意。首先勸阻泉水不要出山(去此)去流昏漲膩,生長蓬蒿。“流昏漲膩”取意于杜牧《阿房宮賦》“謂流漲膩,棄脂水也”“虎豹”句,用《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和“此皆甘人”;⒈匀藶槊朗,渴了要飲泉水,它豈同于猿猱(之與人無害),不要為其所用。“大而流江海”三句,反用《莊子·逍遙游》“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對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的語意,謂水積而成大江海,可以視大舟如草葉而傾覆之,泉水不要去推波助瀾,參預其事。這些都是設想泉水不能自守而主動混入惡濁之中,遭到損害而又害人的危險情況。以上幾種描述,想象合理,恰符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現實。
下闋作者自敘,貞潔自守,憤世嫉俗之意。路險山高,塊然獨處,說明作者對當前所處污濁險惡環(huán)境的認識。故小隱于此,長與瓢泉為友,以期求得下文所描寫的“三樂”即“飲酒之樂”、“品茶之樂”、“安貧之樂”。詞的上下闋恰好形成對比。前者由清泉指出有“三險”,后者則由“無聊”想到有“三樂”。其實“三樂”仍是憤世嫉俗的變相發(fā)泄。瓢泉甘洌,可釀松醪(松膏所釀之酒),寫飲酒之樂,實寓借酒消愁;瓢泉澄澈,可煮龍鳳茶,品茗閑居,卻不被世用;最后寫安貧之樂,古人既往,聊尋同調,則與“一簞食一瓢飲”顏回一樣的便是同志。簞瓢之“瓢”與“瓢”泉之“瓢”恰同字,以此相關,契合無間。
總觀全詞,可以用劉辰翁對辛詞的評語:“讒擯銷,白發(fā)橫生,亦如劉越石。陷絕失望,花時中酒,托之陶寫,淋漓慷慨”(《須溪集》卷六《辛稼軒詞序》),來領略這首詞的思想情調。瓢泉的閑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靜下來,反而是郁積了滿腔的憤怒。流露出的對官場混濁,世運衰頹的憎惡并不是衰婉之調,而是一種激昂之聲。不可以視之為“流連光景,志業(yè)之終”。盡管詞的上片闋似乎構成了不和諧的畫面。(上去闋多激憤,下闋多歡樂),但貫通一氣的還是憤懣,不同流合污,自守貞潔的浩然之氣。這就是劉辰翁所說的“英雄感愴,有在常情之外,其難言者未必區(qū)區(qū)婦人孺子間也”。寓悲憤于歡樂之中,益感其悲憤的沉重。“含淚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憤不過的了。
這首詞是詞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句子的最后一個字作韻腳的慣例,而是用《楚辭》語尾字“些”作后綴的尾字,又另用平聲“蕭、肴、豪”韻部的字作實際的韻腳,這就是所謂的長尾韻。這種格律聲韻具有和諧回應的美,猶如是有兩個韻腳在起作用。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songci/958522.html
相關閱讀:留元剛的詞集
《憶秦娥》劉辰翁詞作鑒賞
馮去非的詞集
沈剛孫的詞集
鄧剡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