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禁中夜作書與元九》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于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孤獨寂寞,和對好友的無限思念、無限關心之情。
【原文】
禁中夜作書與元九①
心緒萬端書兩紙,
欲封重讀意遲遲。
五聲宮漏初鳴后②,
一點窗燈欲滅時。
【注釋】
①禁中:宮中。
②五聲宮漏:表示天快亮了。
【賞析】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當時白居易三十九歲,在朝中任左拾遺,兼翰林學士。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孤獨寂寞,和對好友的無限思念、無限關心之情。但這一切并沒有明確說出,作者只是寫自己寫完書信后,將信紙裝入信封;又覺得似乎還有許多話尚未說完,似乎還應當補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來重讀了一遍;但卻又不知道該補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緒萬千,茫然不知所從。詩人這時具體都想了些什么,我們大體上可以從其他詩中推斷出來。例如,這里有作者對元稹生活起居的關心,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更有作者對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對朝廷里那股惡勢力的無限憤慨,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況在名利途,平生有風波。深心藏陷阱,巧言織網羅”。此外也有作者對自己從前思想行為的總結回顧,和自己日后究竟當怎樣生活、怎樣處世的展望。因為作者寫了《秦中吟》,已經使“ 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由于作者寫了《登樂游苑望》又使“執(zhí)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閣山北村》更使“握軍要者切齒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該怎么走,這些也是該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當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還是為元稹申冤,自己定當竭盡所能為之申說,但是朝廷里惡勢力很大,寡不敵眾,正不壓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難以很快解決,這是愧對老朋友的,如此等等。這些話,有的也許已經在那“書兩紙”上寫了,也許有的沒有寫,因為引起了很多聯想和回憶, 這封信看來是寫了好長時間,也可能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以致直到五更天氣,已經快到上早朝的時候了,他還沒有裝上封好。“五聲宮漏初鳴后,一點寒燈欲滅時”,詩人遲疑茫然的神情與一盞光焰搖曳,奄奄欲滅的寒燈相映襯,顯得多么空曠、多么沉寂、多么凄清。∪欢囊蔡嵝阉,作者的思緒必須從幾千里外的江陵收回來了;這封信也必須立即收束封緘了;眼前這種盡管寂寞但卻可以自由地馳騁自己對朋友思念之情的環(huán)境氣氛,也馬上就要消失了;那個被權勢、被名利扭曲了的社會馬上就要復蘇起來、活躍起來了。這些不由地又使詩人的心頭涌上一層漠漠的焦躁與哀愁。
這些都是讀者的分析與推測,詩中并沒有明說,實際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還要遠比讀者所說的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詩有許多因為直白而被人批評指責,而這首《禁中夜作書與元九》卻是異常含蓄的。作者只給讀者描繪了一種環(huán)境氣氛,一種飽含感情的生動形象。至于這個形象在想什么,詩人根本沒有說,一切都在不言中。而這種“不言”,卻恰恰是作者在《琵琶行》中所說的“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ci/quantangshi/1048749.html
相關閱讀:《古悠悠行》李賀唐詩鑒賞
喻坦之的詩
全唐詩 卷一百七十 李白
司馬承禎的詩
卷四百零九?元稹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