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一)》李白唐詩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全唐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永王東巡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組詩現(xiàn)存十一首,都是七絕,其中第九首前人定為偽作。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記錄了永王李?軍隊東下的情況,贊頌了永王的“功績”,抒發(fā)了作者的“遠大抱負”,表現(xiàn)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愛國愛民的熱情。

【原文】

永王東巡歌(1)

其一

永王正月東出師(2),天子遙分龍虎旗(3)。

樓船一舉風波靜(4),江漢翻為燕鶩池(5)。

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6),四海南奔似永嘉(7)。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8)。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9),云旗獵獵過尋陽(10)。

秋毫不犯三吳悅(11),春日遙看五色光(12)。

其四

龍盤虎踞帝王州(13),帝子金陵訪故丘(14)。

春風試暖昭陽殿(15),明月還過?鵲樓(16)。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17),五陵松柏使人哀(18)。

諸侯不救河南地(19),更喜賢王遠道來(20)。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guān)(21),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22),樓船跨海次揚都(23)。

戰(zhàn)艦森森羅虎士(24),征帆一一引龍駒(25)。

其八

長風掛席勢難回(26),海動山傾古月摧(27)。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28)。

其九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其十

帝寵賢王入楚關(guān)(29),掃清江漢始應(yīng)還。

初從云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30)。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31),指揮戎虜坐瓊筵(32)。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33)。

【注釋】

(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队劳鯑|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蕭士?、近人郭沫若等認為原其九為偽作。

(2)正月:指農(nóng)歷十一月。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農(nóng)歷十一月)為正!洞呵·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統(tǒng)義,是春秋筆法。

(3)“天子”句:謂唐玄宗授永王?以重任,使其遠巡。龍虎旗,繪有龍虎的旗幟,為天子儀仗。這里借指節(jié)度使的重任。

(4)風波:指亂象。

(5)“江漢”句:江漢,指長江和漢水之間及其附近的地域。翻為,反而成為。雁鶩池,王琦注:《太平御覽》:《圖經(jīng)》曰:梁孝王有燕鶩池,周圍四里,梁王所鑿。這里泛指游樂之地。

(6)“三川”句:形容洛陽被安祿山叛軍占領(lǐng)后的亂象。三川,指洛陽。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虜,指安祿山叛軍。

(7)“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劉曜攻陷洛陽,百官士庶三萬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亂江東。安祿山破兩京,士人多攜家奔江東,有似永嘉之難。

(8)“但用”二句:詩人以謝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稌x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蛦栔,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nèi),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zhèn)物如此。東山,謝安隱居處。

(9)雷鼓:如雷的鼓聲。

(10)“云旗”句:云旗,畫有熊虎圖案的大旗。獵獵,風聲。尋陽,即潯陽。晉潯陽郡,隋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潯陽。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11)三吳:泛指吳地,具體說法較多。

(12)五色光:官軍上面的瑞氣!赌鲜·王僧辯傳》:賊望官軍上有五色云。

(13)龍盤虎踞: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州,南朝謝?《入朝曲》詩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為其所本。

(14)“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謂金陵曾為六朝故都。

(15)昭陽殿:王琦注:《一統(tǒng)志》:昭陽殿乃太后所居,在臺城(宮殿名)內(nèi)。

(16)?(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金陵。

(17)“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說法。實際是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奔蜀,肅宗即位靈武。

(18)“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寢失去祭掃,實則指社稷瀕臨滅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獻陵,禮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縣)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橋陵。

(19)“諸侯”句:指安祿山據(jù)洛陽,官軍束手無策。河南,指洛陽。

(20)賢王:有德行的君王。這里指永王李?。

(21)“丹陽”句:謂丹陽的北固山,是吳地的險要關(guān)隘。唐時丹陽,即今之江蘇鎮(zhèn)江市。北固山,在鎮(zhèn)江北,下臨長江。

(22)“王出”句:謂永王出師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東南方的三條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

(23)“樓船”句:謂永王駐扎在揚州江面上的船艦一直連接到海上。次,駐守。揚都,指揚州。此句的正常語序是“樓船次揚都而跨海”,F(xiàn)在這樣排列語序,是為了押韻和調(diào)整平仄格律?绾,是夸張之辭。

(24)“戰(zhàn)艦”句:謂戰(zhàn)艦上排列著威嚴的勇士。森森,威嚴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

(25)“征帆”句:謂各個戰(zhàn)艦上都承載著豪杰之士。征帆,戰(zhàn)艦的借代。龍駒,喻指豪杰之士。

(26)“長風”句:謂大風吹動船帆,戰(zhàn)艦急速前進。長風,大風。掛席,船上張起的帆。

(27)摧古月:謂戰(zhàn)勝胡兵。摧,挫敗。古月,胡字的隱語,指胡兵。

(28)“何似”句:謂永王的戰(zhàn)艦浩浩蕩蕩地沿江東進,多么像晉朝王?伐吳的樓船!稌x書·武帝紀》:咸寧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龍驤將軍王?、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劉禹錫詩句“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即指此。

(29)“楚關(guān)”:楚地關(guān)塞。泛指楚地。

(30)“初從”二句:謂永王開始在楚地駐扎軍隊,后來又進軍金陵,在此地招攬才俊之士。云夢,古湖泊名,具體位置說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與湖北之間。這里泛指楚地。朱第,漢諸侯王第宅。以朱紅漆門,故稱。這里指行軍中的臨時住所。小山,漢王逸《楚辭·招隱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

(31)“試借”句: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quán)。君王,指永王李?。玉馬鞭,指軍事指揮權(quán)。

(32)“指揮”句:詩人自謂能像諸葛亮一樣,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diào)遣。指揮,發(fā)令調(diào)遣。戎虜,古代對西北少數(shù)名族的蔑稱。瓊筵,盛宴;美宴。這里泛指室內(nèi)辦公地點。

(33)“西入”句:詩人自謂平息叛亂后,西歸長安,向唐天子匯報戰(zhàn)況。日,喻指皇帝。

【白話譯文】

其一

永王在至德三載三月出師東巡,天子宣他遙分龍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樓船聽過之處,波濤洶涌的長江和漢水,頓時變得像雁鶩一樣的風平浪靜。

其二

北方的胡虜在三川一帶紛亂如麻,中原地區(qū)的人民爭相南奔避難,似晉朝的永嘉之難。如果起用東山謝安石來輔佐平叛,一定能為君在談笑中掃靖胡沙。

其三

鼓聲如雷曬雜之聲喧動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過了尋陽。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三吳之地的人民都踴躍歡迎,呈現(xiàn)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氣氛。

其四

鐘山龍盤,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來訪金凌之舊跡。春風吹暖了舊苑中的昭陽宮殿,明月高高地照耀著?鵲樓。

其五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長安,諸先帝陵寢松柏蒙受胡塵而使人悲哀。各路諸侯都不來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賢王卻率領(lǐng)兵馬遠道前來勤王。

其六

丹陽的北固山就是古來的吳關(guān),江邊的樓臺隱映于云水之間,美如畫圖。如今胡虜?shù)膽?zhàn)火已燃及滄海,永王大軍東巡的旌旗在大江兩岸圍繞,飄揚于碧山之間。

其七

永王大軍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樓船出征跨海行次揚州。戰(zhàn)艦森森地站滿了彪虎之士,戰(zhàn)船滿載著征戰(zhàn)的良馬。

其八

長風吹著船帆,其勢一往無前,軍威所到之處海動山傾,誓摧胡虜。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當年晉朝的龍驤將軍出峽伐吳呀!

其九

秦始皇想浮海卻造橋不成,漢武帝在尋陽射蛟也是空忙一場。我家賢王的樓艦是為平叛而來,其舉可輕秦漢,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遼。

其十

皇帝寵命賢王以重任入楚關(guān),掃清江漢地區(qū)就凱旋。先在云夢開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鐘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其十一

試借我君主所賜的玉馬鞭一用,我坐在瓊筵之上為君指揮平叛。南風所向,將胡塵一日而掃靜,然后再西入長安,勝利歸朝,朝拜天子。

【李白詩鑒賞】

  安史亂起,形勢急劇惡化,李白只能暫且避居於廬山,然而他對這樣的時局并不能漠然處之,功成身退是他的一生的理想,自然不會功未成而身先退,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的。因此當永王李?派人到廬山屏風疊請他出山時,他欣然相從,進入永王水軍,并為之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事敗被捕后,自稱是為永王部下所“迫脅”,但東巡歌卻證明他完全出于自愿,而且很想藉以大干一番。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開始二句敘事紀實;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自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八日潼關(guān)失守,六月十一日夜唐明皇逃出長安向成都進發(fā)。臨走時將太子李亨留下來,以控制北方局勢。

  剛過一個月,七月十二日李亨就在靈武稱帝,奪了其父的帝座。就在肅宗上臺的時候,唐明皇不知底細,還在部署作戰(zhàn)方案,聽房?主意,分兵四路:太子守北方,盛王守東南,豐王守西北,永王守中南,永王為江陵府都督,統(tǒng)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節(jié)度大使。永王九月到江陵,見江淮為富庶地區(qū),以為可以據(jù)此爭奪帝座,便于當年十二月率水師東下,直趨廣陵。李白當是次年正月入水軍的,所以東巡歌寫的都是春日的情況。由于交通不便戰(zhàn)亂時信息不通,詩中所寫或與史實有出入,但從詩中可以看出,他認為永王水師東下是堂堂正正的,不是叛逆的舉動。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這后兩句寫的是愿望,也是祝愿。永王麾師東下,是圖謀帝位,但是李白跟隨他的目的卻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

  同時,從末尾的“雁鶩池”,也可以看出李白并無幫助永王奪取帝位的想法,因為這里用的是梁孝王的典故。梁孝王劉武是漢文帝的兒子,為竇太后所出。吳楚齊趙七國反叛時,梁孝王守睢陽,東拒吳楚,立下大功,賞賜不可勝數(shù),于是廣治宮室,建梁園(亦稱兔園)方三百里,延攬文士如司馬相如、枚乘等入苑,優(yōu)游其中。梁園有雁池,池中有鶴洲、鳧渚(見《西京雜記》)。李白將永王比作梁孝王,希望永王能像梁孝王在平七國之叛之中立功那樣,為平息安史之亂盡力,將來把江漢變成梁園似的,自己也可以如司馬相如和枚乘那樣,過著憂閑的文士生活。這和他功成身退的思想正相一致。

  這首紀事和祝頌的詩,節(jié)奏輕快,情調(diào)高昂,充分表現(xiàn)出李白在動亂年代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感情以及他的豪放性格。

【賞析】

  李白到永王李?幕府以后,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抒抱負,“奮其智能,愿為輔弼”,成為像謝安那樣叱咤風云的人物。在這組詩里,詩人在歌頌永王東巡的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抱負。

  首章發(fā)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jié)東巡,義師到處,呈現(xiàn)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zhèn)靜地破敵除患。這首詩藝術(shù)構(gòu)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揚,跌宕有致。詩人于前二句極寫叛軍之多且兇,國災(zāi)民難之甚且危,目的卻在襯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圖大略。局勢寫得越嚴重,就愈見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一掃胡沙凈”的雄心;氣氛寫得越緊張,就愈見其從容鎮(zhèn)定地“挽狂瀾于既倒”的氣魄。這種反襯性的蓄勢之筆,增強了詩的力量。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zhàn)勝征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說希望永王?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為帝王之地。次句敘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征溫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前兩句擷取京師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現(xiàn)當時唐王朝所面臨的嚴重局勢,表達自己和廣大人民對眼前發(fā)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對叛軍所作所為的憎惡痛恨。后兩句,詩人通過對比手法,抨擊在叛軍進攻面前,為保存實力,節(jié)節(jié)敗退,聽任東都淪于敵手的各路將領(lǐng),高度贊揚永王遠道而來,收復(fù)國土的英雄行為。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象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xié)調(diào),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為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爭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認為是偽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wèi)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guān),掃清江漢,從云夢到金陵。這是夸張之辭。實際李?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quán),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diào)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后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此詩運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xiàn)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向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歷,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現(xiàn)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將,運籌帷幄,從容應(yīng)敵,決勝千里,是不現(xiàn)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里都有表現(xiàn)。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xiàn),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膾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夸張和想象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于鼓勵性質(zhì),一則是屬于夸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的。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1098819.html

相關(guān)閱讀:《鸚鵡》羅隱唐詩鑒賞
全唐詩 卷108 李元?
《燕子樓》白居易唐詩鑒賞
《汴河亭》許渾唐詩鑒賞
《黃陵廟?小姑洲北浦云邊》李群玉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