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宮詞一百首
樹頭樹底覓殘紅,
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
錯教人恨五更風。
【賞析】
王建《宮詞》共百首,描寫宮女生活,素材據說得自一位作內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并非全屬紀實性質,《石洲詩話》說:“其詞之妙,則自在委曲深摯中別有頓挫,如僅以就事、直寫觀之淺矣。”對王詩的這種評論,頗中肯綮。這首詩是百首中較有代表性的、膾炙人口的一首。
詩一開篇就展現一幅暮春景象:宮中,一個暮春的清晨,宮女徘徊于桃樹下,仰看“樹頭”,花朵越來越稀;俯視“樹底”,則滿地“殘紅”。這景象使她們感到惆悵,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邊拾,一邊怨,怨東風的薄情,嘆桃花的薄命..。
在古典詩歌中,傷春惜花,常與年華逝去,或受到摧殘聯系在一起的。如“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宮人的惜花恨風,只是自覺不自覺地移情于物罷了。當然也隱含著對自身薄命的嗟傷。
詩上下聯間有一個轉折。從“覓殘紅”忽然想到“桃花貪結子”,意境推進了一層。《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用桃花結子來暗示女子出嫁,此詩“桃花貪結子”同樣具有強烈的暗示性。桃花結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樣。然而這些深閉禁苑的宮女,卻連開花結子的桃花都不如,寫“桃花貪結子”,委婉傳出宮女難言的隱衷和痛苦。
詩至此,讀者會感到宮女惜花的心情漸漸消退,代之以另一種情緒和心境,這就是羨花、乃至妒花了。從惜花恨風到羨花妒花,是詩情的轉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摯中別有頓挫”(《石洲詩話》)。這一頓挫,使詩情發(fā)生跳躍,意境為之深化。如果說僅僅從惜花恨風,讀者還難以分辨宮女之怨與洛陽女兒之怨的不同;那么,這羨花妒花的情緒,就把二者完全區(qū)別開來,寫出了人物感情的個性,賦予形象以深度與厚度了。同時,這一轉折又合乎生活邏輯,過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風吹散吹落,引起宮女們的憐惜和怨恨,她們以桃花自比,惜其飄零,同有一種淪落之感;但桃花凋謝了會結出甘美的果實來,這又自然勾起宮女的羨艷、妒嫉了。但詩人的運筆并不這樣直截表達,卻說是桃花因“貪”結子而自愿凋謝,花謝并非“五更風”掃落之過。措詞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結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宮女無結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慘命運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宮詩》以白描見長,語言平易清新。此詩近于口語,并適當運用重疊修辭,念來瑯瑯上口,頗見民歌風情。尤其因為在明快中見委婉,于流利中寓頓挫,便成為宮詞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作者介紹】
王建(約767-831),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唐朝著名詩人。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以樂府詩著稱于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fā)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練精悍,世稱“張王樂府”。有《王司馬集》行世。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1221424.html
相關閱讀:王傳的詩
《齊州送祖三》王維唐詩鑒賞
《送客入蜀》楊凝唐詩鑒賞
《夜歸鹿門歌》孟浩然唐詩鑒賞
卷一百六十?孟浩然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