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是唐代詩人賈至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絕。這組詩歌詠洞庭湖,寫作者與友人在秋風落葉中懷古論今,寄托深而寓意長,俊逸清暢中又充滿憂傷和蒼涼。全詩托興幽微,音律純熟,語言清婉,不須深悟,自露深情,充滿俊逸之氣和清暢之調(diào)。
【原文】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⑴
其二
楓岸紛紛落葉多⑸,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云明月吊湘娥⑹。
【注釋】
、虐土辏杭唇窈鲜≡狸柺。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隱。題中的數(shù)字是李白和裴隱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當時流行這樣的稱謂。
、蓷靼叮憾鄺鳂涞慕丁
、氏娑穑褐赶驽,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傳二人投湘水而死,遂為湘水之神。
【白話譯文】
洞庭湖岸楓葉連綿,秋風過處,片片楓葉落入湖中;晚風吹起,湖面蕩起縷縷波紋。我與兩位友人泛舟湖上,飲酒賦詩,興甚舟輕,不知小舟駛向了哪里;抬頭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繚繞,于是有感而憑吊湘娥。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記載,賈至曾被貶謫到巴陵(今湖南岳陽)任司馬,賈至貶謫岳州之時,正是李白長流夜郎之時。彼此相會巴陵,經(jīng)常相聚在一起喝酒吟詩。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們“日酣杯酒,追憶京華舊游,多見酬唱”。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賈至和李白、裴九駕輕舟一起泛游巴陵勝景——洞庭湖。為此賈至寫下了這三首詩。
【賞析】
賈至“嘗以事謫守巴陵(今湖南岳陽),與李白相遇,日酣杯酒”(辛文房《唐才子傳》)。在一個深秋的夜晚,他和李白、裴九駕輕舟一起泛游巴陵勝景—— 洞庭湖,撲入眼簾的是一片蕭瑟的秋景:“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位于洞庭湖岸邊的一楓樹,紅葉紛紛飄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蕩漾著粼粼碧波。開頭兩句,以悠揚的音韻,明麗的色彩,描繪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風蕭颯,紅葉紛飛,波浪滾滾,一望無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興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縱情游覽,讓一葉扁舟隨水漂流,不論遠近,任意東西。“乘興輕舟無近遠”句,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們放任自然,超逸灑脫的性格。他們乘興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聯(lián)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綠的湘江,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個凄婉動人的傳說: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蒼梧,娥皇女英二妃聞訊趕去,路斷洞庭君山,慟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對舜無限忠貞之情引起賈至的同情與憑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橫遭貶謫,君門路斷,這與湘娥的悲劇命運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于是詩人把湘娥引為同調(diào)。“白云明月吊湘娥”,詩人遙望滿天的白云,皎潔的明月,懷著一腔幽思憑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著詩人冰清玉潔的情操和淡泊坦蕩的胸懷。月下憑吊的意境靜謐幽遠,彌漫著淡淡的感傷與惆悵。使詩多了一層韻味和情致。
詩人歌詠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傷懷,寄托深而寓意長。全詩形象明朗,色彩鮮亮,音韻高亢,聲調(diào)昂揚,和諧完美地表現(xiàn)了蒼涼的情緒,可謂聲情并茂。前人評賈至“特工詩,俊逸之氣,不減鮑照、庾信,調(diào)亦清暢,且多素辭,蓋厭于漂流淪落者也”,這首詩即景抒情,寄托遙深,確實流蕩著一股俊逸之氣。
【作者介紹】
賈至( 718—772 )字幼鄰,洛陽(今屬河南)人。初為單父尉。肅宗時為中書舍人,出為汝州刺史,因事貶岳州司馬。后官至右散騎常侍!全唐詩》存其詩一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1267554.html
相關(guān)閱讀:《送劉昱》李頎唐詩鑒賞
卷一百八十二?李白的詩
卷五百五十?趙嘏的詩
方干的詩
杜荀鶴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