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題木蘭廟》是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本詩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集中表達了郁結于木蘭心中的凄楚與憂傷,可謂“字字客中愁,聲聲女兒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原文】
題木蘭廟①
彎弓征戰(zhàn)②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③。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④上祝明妃⑤。
【注釋】
①木蘭廟:《太平廣記》云,黃州黃崗縣(今屬湖北武漢市黃陂區(qū))木蘭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蘭鄉(xiāng)。木蘭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產生于后魏,關于木蘭的姓氏后人眾說紛紜,應信有其人。
②彎弓征戰(zhàn):言木蘭代父征戎,勇敢善戰(zhàn)。
③“夢里”句:言木蘭雖著戎裝,仍思恢復和平環(huán)境下的少女生活。
④拂云堆:《元和郡縣志》:“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將入寇, 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⑤明妃:指王昭君。
【白話譯文】
手挽強弓南征北戰(zhàn)扮做男子漢,但是夢中曾經和女伴們一起給眉毛描紋。
有多少次思念著回故鄉(xiāng)還手持酒杯,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會昌年間任黃州刺史時,游歷至木蘭廟,觸景懷古,為木蘭廟題的。廟在湖北黃岡西一百五十里處的木蘭山。
【賞析】
詩人一開頭先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筆,用“彎弓征戰(zhàn)”四個字,不但活靈活現地描繪出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她征戰(zhàn)十二年的戎馬生涯。接著詩人進一步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夢里曾經與畫眉”。木蘭姑娘雖身著戎裝,南征北戰(zhàn),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束征戰(zhàn)生涯,向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夢里”、“畫眉”形象地表達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說,“彎弓征戰(zhàn)”是表現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么,“夢里”、“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發(fā)出卓特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xiāng)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想,她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fā)花木蘭內心的郁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是男性擔當的,現在卻讓兩位紅顏女子來背負,并且還要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在男權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象發(fā)出了如此的質問:“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這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fā)出,但卻深蘊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fā)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作者介紹】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1277721.html
相關閱讀:屈原的古詩名句
卷五百四十?李商隱的詩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柳宗元唐詩鑒賞
王勃的詩
《咸陽城東樓》許渾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