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南鄰》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當(dāng)時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此詩寫作者到南鄰朱山人家造訪,朱山人月夜送別的日常生活。全詩用兩幅畫面組,前半篇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幅山莊訪隱圖,下半篇又換成另一幅江村送別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原文】
南鄰⑴
錦里先生烏角巾⑵,園收芋栗未全貧⑶。
慣看賓客兒童喜⑷,得食階除鳥雀馴⑸。
秋水才深四五尺⑹,野航恰受兩三人⑺。
白沙翠竹江村暮⑻,相對柴門月色新⑼。
【注釋】
⑴南鄰:指杜甫草堂南鄰朱山人。
⑵錦里:錦里:指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頭巾。
⑶芋粟:芋頭,板栗。
⑷賓客:一作“門戶”。
⑸階除:指臺階和門前庭院。
⑹深:一作“添”。
⑺航:小船。一作“艇”。
⑻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⑼對:一作“送”。柴門:一作“籬南”。
【白話譯文】
錦江有一位先生頭戴黑色方巾,他的園子里,每年可收許多的芋頭和板栗,不能算是窮人。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xí)慣了,總是樂呵呵的,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秋天錦江里的水深不過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兩三個人。天色已晚,江邊的白沙灘,翠綠的竹林漸漸籠罩在夜色中,錦里先生把我們送出柴門,此時一輪明月剛剛升起。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時期。在成都,作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遠,有位錦里先生,杜甫稱之為“南鄰”(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離開。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寫了這首《南鄰》詩。
【賞析】
《南鄰》是用兩幅畫面組成的一道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半篇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幅山莊訪隱圖。
杜甫到人家作客,詩先寫這家人家給予杜甫的印象。詩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進門是個園子,園里種了不少的芋頭;栗子也都熟了。說“未全貧”,則這家境況并不富裕。可是從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個安貧樂道之士,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說起山人,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隱士的許多怪脾氣,但這位山人卻不是這樣。進了庭院,兒童笑語相迎。原來這家時常有人來往,連孩子們都很好客。階除上啄食的鳥雀,看人來也不驚飛,因為平時并沒有人去驚擾、傷害它們。這氣氛是和諧、寧靜的。三、四兩句是具體的畫圖,是一幅形神兼?zhèn)涞慕^妙的寫意畫,連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誠懇而又熱情的性格都給畫出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下半篇又換了另一幅江村送別圖。“白沙”、“翠竹”,明凈無塵,在新月掩映下,意境顯得特別清幽。這就是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縱橫,“柴門”外便是一條小河。王嗣?《杜臆》曰:“‘野航’乃鄉(xiāng)村過渡小船,所謂‘一葦杭之’者,故‘恰受兩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這“野航”;來時,他也是從這兒擺渡的。
從“慣看賓客兒童喜”到“相送柴門月色新”,不難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間“具雞黍”、“話桑麻”這類事情,都略而不寫。這是詩人的剪裁,也是畫家的選景。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1286019.html
相關(guān)閱讀:《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陳子昂唐詩鑒賞
卷四百二十?元稹的詩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韋莊唐詩鑒賞
全唐詩 卷一百七十六 李白
《雉帶箭》韓愈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