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哀江頭》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前半首回憶唐玄宗與楊貴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傷貴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嘆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繪了長安在遭到安史叛軍洗劫后的蕭條冷落景象,表達(dá)了詩人真誠的愛國情懷,及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之情。全詩層次清晰,結(jié)構(gòu)嚴(yán)整,首尾照應(yīng),藝術(shù)構(gòu)思縝密,語言形象精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原文】
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⑴,春日潛行曲江曲⑵。
江頭宮殿鎖千門⑶,細(xì)柳新蒲為誰綠⑷?
憶昔霓旌下南苑⑸,苑中萬物生顏色⑹。
昭陽殿里第一人⑺,同輦隨君侍君側(cè)⑻。
輦前才人帶弓箭⑼,白馬嚼嚙黃金勒⑽。
翻身向天仰射云⑾,一笑正墜雙飛翼⑿。
明眸皓齒今何在⒀?血污游魂歸不得⒁。
清渭東流劍閣深⒂,去住彼此無消息⒃。
人生有情淚沾臆⒄,江水江花豈終極⒅!
黃昏胡騎塵滿城⒆,欲往城南望城北⒇。
【注釋】
⑴少陵:杜甫祖籍長安杜陵。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吞聲哭:哭時不敢出聲。
、茲撔校阂蛟谂衍姽茌犞拢缓猛低档刈叩竭@里。曲江曲:曲江的隱曲角落之處。
⑶“江頭”句:寫曲江邊宮門緊閉,游人絕跡。江頭宮殿:《舊唐書·文宗紀(jì)》:“上(文宗)好為詩,每誦杜甫《曲江行》(即此篇)......乃知天寶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宮臺殿、百司廨署。”王嗣?《杜臆》卷二:“曲江,帝與妃游幸之所,故有宮殿。”
⑷為誰綠:意思是國家破亡,連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赡揿海涸颇薨愕牟势,指天子之旗!段倪x》司馬相如《上林賦》:“拖?(同‘霓’)旌。”李善注引張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綴以縷為旌,有似虹?之氣也。”南苑:指曲江東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稱。
⑹生顏色:萬物生輝。
、苏殃柕睿簼h代宮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之妹為昭儀,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趙飛燕比楊貴妃。第一人:最得寵的人。
、梯偅夯实鄢俗能囎印9糯疾煌,此句指楊貴妃的受寵超出常規(guī)。
、筒湃耍簩m中的女官。
、谓绹В阂А|S金勒:用黃金做的銜勒。
⑾仰射云:仰射云間飛鳥。
⑿一笑:楊貴妃因才人射中飛鳥而笑。正墜雙飛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馬嵬驛之變。
、“明眸皓齒”兩句:寫安史之亂起,玄宗從長安奔蜀,路經(jīng)馬嵬驛,禁衛(wèi)軍逼迫玄宗縊殺楊貴妃!杜f唐書·楊貴妃傳》:“及潼關(guān)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fù)奏,帝不獲已,與妃訣,遂縊死于佛室。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cè)。”
、已塾位辏褐笚钯F妃縊死馬嵬驛。
、“清渭東流”兩句:仇兆鰲注:“馬嵬驛,在京兆府興平縣(今屬陜西省),渭水自隴西而來,經(jīng)過興平。蓋楊妃?葬渭濱,上皇(玄宗)巡行劍閣,市區(qū)住西東,兩無消息也。”(《杜少陵集詳注》卷四)清渭,即渭水。劍閣,即大劍山,在今四川省劍閣縣的北面,是由長安入蜀必經(jīng)之道!短接[》卷一六七引《水經(jīng)注》:“益昌有小劍城,去大劍城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
、匀プ”舜耍褐柑菩凇钯F妃。
⒄“人生”兩句:意謂江水江花年年依舊,而人生有情,則不免感懷今昔而生悲。以無情襯托有情,越見此情難以排遣。
⒅終極:猶窮盡。
⒆胡騎:指叛軍的騎兵。
、“欲往城南”句:寫極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原注:“甫家住城南。”望城北:走向城北。北方口語,說向為望。望,一作“忘”。城北,一作“南北”。
【白話譯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稱)無聲地痛哭,春天偷偷地來到了曲江邊。江岸的宮殿千門閉鎖,細(xì)細(xì)的柳絲和新生的水蒲為誰而綠?回憶當(dāng)初皇帝的彩旗儀仗下了南苑,苑里的萬物都生出光輝。昭陽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車出游,隨侍在皇帝身旁。車前的宮中女官帶著弓箭,白馬套著帶嚼子的黃金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層射去,一笑之間雙飛的一對鳥兒便墜落在地。楊貴妃明亮的眼睛和潔白的牙齒在哪里呢?鮮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歸來!清清的渭水向東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劍閣是那么深遠(yuǎn)。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沒有消息。人生有情,淚水沾濕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開放哪里會有盡頭呢?黃昏時,胡騎揚(yáng)起滿城的塵土,我想去城南,卻望著城北。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春。至德元年(756年)秋天,安祿山攻陷長安,杜甫離開?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舊地重來,觸景傷懷,詩人的內(nèi)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杜甫脫逃,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哀江頭》就是當(dāng)時心情的真實記錄。
【賞析】
全詩分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長安淪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長安有名的游覽勝地,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經(jīng)過疏鑿修建,亭臺樓閣參差,奇花異卉爭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有說不盡的煙柳繁華、富貴風(fēng)流。但這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了,以往的繁華像夢一樣過去了。“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這就是曲江此時的“游人”。第一句有幾層意思:行人少,一層;行人哭,二層;哭又不敢大放悲聲,只能吞聲而哭,三層。第二句既交代時間、地點,又寫出詩人情態(tài):在春日游覽勝地不敢公然行走,卻要“潛行”,而且是在冷僻無人的角落里潛行,這是十分不幸的。重復(fù)用一個“曲”字,給人一種紆曲難伸、愁腸百結(jié)的感覺。兩句詩,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寫出了詩人憂思惶恐、壓抑沉痛的心理,詩句含蘊(yùn)無窮。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xì)柳新蒲為誰綠?”寫詩人曲江所見。“千門”,極言宮殿之多,說明昔日的繁華。而著一“鎖”字,便把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蕭條冷落并擺在一起,巧妙地構(gòu)成了今昔對比,看似信手拈來,卻極見匠心。“細(xì)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裊裊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zhuǎn),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游人,無限傷心,無限凄涼,這些場景令詩人肝腸寸斷。
“憶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墜雙飛翼”是第二部分,回憶安史之亂以前春到曲江的繁華景象。這里用“憶昔”二字一轉(zhuǎn),引出了一節(jié)極繁華熱鬧的文字。“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先總寫一筆。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公元732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自大明宮筑復(fù)道夾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經(jīng)常通過夾城去曲江游賞。“苑中萬物生顏色”一句,寫出御駕游苑的豪華奢侈,明珠寶器映照得花木生輝。
然后是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游苑的情景。“同輦隨君”,事出《漢書·外戚傳》。漢成帝游于后宮,曾想與班婕妤同輦載。班婕妤拒絕說:“觀古圖畫,圣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cè),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漢成帝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唐玄宗做出來了;被班婕妤拒絕了的事,楊貴妃正干得自鳴得意。這就清楚地說明,唐玄宗不是“賢君”,而是“末主”。筆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過寫“才人”來寫楊貴妃。“才人”是宮中的女官,她們?nèi)盅b侍衛(wèi),身騎以黃金為嚼口籠頭的白馬,射獵禽獸。侍從們就已經(jīng)像這樣豪華了,那“昭陽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擁有大唐江山的帝王就更不用說了。才人們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可惜,這精湛的技藝不是去用來維護(hù)天下的太平和國家的統(tǒng)一,卻僅僅是為了博得楊貴妃的粲然“一笑”。這些帝王后妃們沒有想到,這種放縱的生活,卻正是他們親手種下的禍亂根苗。
“明眸皓齒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曲江頭產(chǎn)生的感慨。分為兩層。第一層(“明眸皓齒今何在”至“去住彼此無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劇。“明眸皓齒”照應(yīng)“一笑正墜雙飛翼”的“笑”字,把楊貴妃“笑”時的情態(tài)補(bǔ)足,生動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應(yīng)第一部分“細(xì)柳新蒲為誰綠”一句,把“為誰”二字說得更具體,感情極為沉痛。“血污游魂”點出了楊貴妃遭變橫死。長安失陷,身為游魂亦“歸不得”,他們自作自受,結(jié)局十分凄慘。楊貴妃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卻經(jīng)由劍閣深入山路崎嶇的蜀道,死生異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鳥,后來馬嵬坡前生死兩離分,詩人運(yùn)用這鮮明而又巧妙的對照,指出了他們逸樂無度與大禍臨頭的因果關(guān)系,寫得驚心動魄。第二層(“人生有情淚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總括全篇,寫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感慨。前兩句是說,人是有感情的,觸景傷懷,淚灑胸襟;大自然是無情的,它不隨人世的變化而變化,花自開謝水自流,永無盡期。這是以無情反襯有情,而更見情深。最后兩句,用行為動作描寫來體現(xiàn)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緒的迷惘煩亂。“黃昏胡騎塵滿城”一句,把高壓恐怖的氣氛推向頂點,使開頭的“吞聲哭”、“潛行”有了著落。黃昏來臨,為防備人民的反抗,叛軍紛紛出動,以致塵土飛揚(yáng),籠罩了整個長安城。本來就憂憤交迫的詩人,這時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長安城南的住處,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詩人內(nèi)心的巨大哀慟。
在這首詩里,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復(fù)雜的。當(dāng)他表達(dá)出真誠的愛國激情的時候,也流露出對蒙難君王的傷悼之情。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國勢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現(xiàn)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
“哀”字是這首詩的核心。開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就創(chuàng)造出了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氛圍,后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懷,憶昔日此地的繁華,而今卻蕭條零落,還是哀。進(jìn)而追憶貴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樂,反襯今日之哀;再轉(zhuǎn)入敘述貴妃升天,玄宗逃蜀,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哀之極矣。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xiàn)。“哀”字籠罩全篇,沉郁頓挫,意境深邈。
詩的結(jié)構(gòu),從時間上說,是從眼前翻到回憶,又從回憶回到現(xiàn)實。從感情上說,首先寫哀,觸類傷情,無事不哀;哀極而樂,回憶唐玄宗、楊貴妃極度逸樂的腐朽生活;又樂極生悲,把亡國的哀慟推向高潮。這不僅寫出“樂”與“哀”的因果關(guān)系,也造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效果,以樂襯哀,今昔對照,更好地突出詩人難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結(jié)構(gòu)上的波折跌宕,紆曲有致。文筆則發(fā)斂抑揚(yáng),極開闔變化之妙。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yùn)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dá)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633579.html
相關(guān)閱讀:卷二十五?雜曲歌辭
卷七百零九?徐夤的詩
卷一十一?郊廟歌辭
卷二百二十五?杜甫的詩
卷八百三十七?貫休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