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風(其十五)》李白唐詩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全唐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介紹】

  《古風·燕昭延郭隗》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十五首(一本為第十四首)。這是一首以古諷今,感慨懷才不遇的五言詩。此詩用借喻手法,通過燕昭王筑臺尊禮郭隗、招聘賢士的歷史故事,反應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為了享樂,他們不惜珠玉買笑;對待賢士卻是棄之如塵埃,養(yǎng)之以糟糠。前四句寫燕昭王求賢若渴,而群賢畢至的故事,闡明理想的明君賢臣對賢才應有的態(tài)度。接著詩人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現(xiàn)實,理想的明君賢臣和現(xiàn)實中的權貴對賢才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結(jié)處以黃鵠為喻,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憤激心情。

【原文】

古風

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黃金臺②。

劇辛方趙至③,鄒衍復齊來④。

奈何青云士⑤,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⑥,糟糠養(yǎng)賢才。

方知黃鵠舉⑦,千里獨徘徊。

【注釋】

①燕昭:即燕昭王。延:聘請。郭隗:戰(zhàn)國時燕國人。據(jù)《史記·燕昭公世家》記載:戰(zhàn)國時,燕昭王欲報齊國侵占國土之恥,屈身厚幣招納天下賢士。郭隗說:“要想招致四方賢士,不如先從我開始,這樣賢于我的人就會不遠千里前來歸附。”于是昭王修筑宮室給郭隗居住,像對待老師一樣尊重他。后來樂毅、鄒衍、劇辛等都相繼來到燕國。當鄒衍到燕國時,昭王親自拿著掃帚,屈著身子在前掃除路上灰塵,恭敬相迎。后任樂毅為上將軍。樂毅為燕國攻下齊國七十余城。

②黃金臺:據(jù)《上谷郡圖經(jīng)》載,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

③劇辛:戰(zhàn)國時燕將,原為趙國人,燕昭王招徠天下賢士時,由趙入燕。

④鄒衍:亦作騶衍,戰(zhàn)國時著名的哲學家,齊國人。

⑤奈何:怎么,為何。青云士:指身居高位的人,即當權者!妒酚·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顯的人。

⑥買歌笑:指尋歡作樂。

⑦舉:高飛。黃鵠舉:相傳春秋時魯國人田饒因魯哀公昏庸不明,自比為“一舉千里”的黃鵠(古書中“鵠”、“鶴”常常通用),用“黃鵠舉矣”,表示要離開魯國。

【白話譯文】

  燕昭王延請郭瑰,高筑起了黃金臺。劇辛從趙國投奔燕國,后來鄒衍也從齊國奔來。可是如今的當政者,卻棄我如同塵埃。他們寧肯花珠玉來買歌看舞,卻以糟糠養(yǎng)賢才。此刻我方明白,黃鶴為什么要遠君而去,千里高飛獨自徘徊。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為李白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將離開長安時所作。因仰慕尊重人才的燕昭王,對當權者不重用賢士而不滿,有感而作。

【賞析】

  燕昭王禮賢下士,是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士階層所景仰的賢王,郭隗等得遇明主,被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士階層所羨慕。李白用燕昭延郭隗典所寫的詩不只一首,大多是抒發(fā)了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這首寄慨而抒懷的五言古詩,開篇四句即以燕昭王求賢的典故入詩,其旨意是十分明顯的。“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郭隗、劇辛、鄒衍皆為當時之名士。據(jù)《史記·燕世家》載:燕昭王以被齊國襲破為恥,決心招攬?zhí)煜沦t士以報齊仇,郭隗對燕昭王說:“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意思是君王要想招賢攬士,不如先從我開始,這樣比我賢能的人都會不遠千里來歸附于君王。燕昭王立即為郭隗筑宮室并以師尊之,又筑高臺,置千金于上以延請?zhí)煜沦t士,這樣一來,劇辛、鄒衍、樂毅等名士皆紛紛而至,燕國遂強大。在這四句詩里,李白即表達了自己對燕昭王的仰慕,也顯露了自己對郭隗等賢才得遇明主的企羨,而生不逢時的喟嘆也充溢了字里行間。如果說前四句旨在頌古中透露出自己的愿望和企羨,而中四句則意在諷今中表明自己的激憤和不平。“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語出《史記·伯夷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意思是出身低微的人,只有依靠高尚的人才可能揚名人世而不被埋沒。細味詩中的“青云士”,詩人是反其意而用之,恰恰是指那些無德無才的尸位素餐者,他們既無能輔佐君主,又無德選賢任能,有才華有抱負如李白者,就只能被棄置復棄置,終生不見用。而“珠玉”二句更把諷刺的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前句諷刺他們揮霍無度、荒淫奢侈,后句揭露他們賢愚不分、黑白顛倒,與《古風·登高望四!分“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同意,至此,詩人已把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清醒認識,昭昭于天下。“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結(jié)出詩人自己終究不能忘情于世事,他不忍去國他游,也不愿歸隱山林,獨自徘徊于蒼天白云之下,沒有知己,形單影只。“黃鵠舉”典出春秋時代田饒與魯哀公事。田饒久事魯哀公而終未得重用,于是他就對魯哀公說:“臣將去君,黃鵠舉矣。”魯哀公問他何為“黃鵠舉”?田饒解釋說:雞有五德,忠心圍繞在君周圍,君主卻要把它殺了吃掉,這是因為雞離君主太近,伸手可得。而黃鵠一舉千里,來到君主這里“食君魚,啄君黍梁”沒有雞的忠心卻受到君主的寵愛,這是因為黃鵠(即天鵝)來自遠方,難得見到的緣故,因此我也要離開你,遠走高飛。這樣,田饒離魯赴燕,被燕王立為相,治燕三年,天下太平。魯哀公悔之不及。李白與田饒不同之處在于他對他的國家一往情深,不被世用,也不肯離開,故而他痛苦、他激憤,他牢騷滿腹,他寫詩作文以抒積郁,這正是他的可敬、可愛之處。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quantangshi/861138.html

相關閱讀:卷四百二十六?白居易的詩
卷七百八十七?無名氏的詩
相和歌辭【四】
竹枝詞 劉禹錫詩選
卷三百五十八?劉禹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