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袁凌:唐代詩人的世界觀仍然和今天的我們相通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人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做記者的人為什么寫詩?其實我一開始就寫詩。這本書(《在唐詩中穿行》)很早就寫好了,完稿是在2001年,寫好后擱置了十三、四年才出版。這件事情其實并不奇怪,我早在剛做記者的時候就開始寫這本書,為什么?我從前就非常喜歡古詩,高中時我非常喜歡李商隱,李賀的詩也很熟悉,這也是這本書的開端,為什么是他們兩個呢,因為他們有一層關系,李商隱老婆娘家的嫂子是李賀的姐姐。李賀是肺病患者,很年輕就去世了,我寫這本書時,剛在重慶生了一場結核病,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是春天,我躺在草地上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突然吐了幾口血。當時我覺得馬上就要死了,后來經(jīng)過自救治療,活了過來,在這之前我沒有考慮生死問題,病剛剛治好,不知道為什么有一股激情,逼著我必須把它寫出來,用了幾個月就寫完了,自然想到李賀。為什么我對唐詩有這么大的興趣,因為我是陜西人,出生在大巴山,大學是在西安上的,后來多次經(jīng)過西安,對那里還是很熟悉。西安是唐代詩人活動主要地方,上大學時,我的窗戶對著西安老城墻,西安的老城門,朱雀門、玄武門依然保持那時候的名稱,讓我很有感觸。

我有個同學住杜陵塬,杜甫曾在那里居住十年,杜牧生在那里,同學大學畢業(yè)之后分配在長安縣政府,他告訴我,當?shù)剞r(nóng)民總說玉米林長起來后,聽見有人在里面吟詩,走近看不到人,早上還聞到酒香。詩歌的靈魂就寄托在土地上,我拜訪過杜陵塬,也叫少陵塬。我家鄉(xiāng)在大巴山,這個地方也很奇怪,我作品里面主要人物都圍繞大巴山活動,李商隱《巴山夜雨》的典故,主要活動場所就是東川一帶,早期活動在寶雞一帶,我每次坐火車回家都要經(jīng)過寶雞。杜甫也在重慶和巴東一帶活動,他在重慶一帶得過肺病,讓我感觸很深。我書中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詩人孟浩然,他是在襄陽一帶,襄陽順流而下很近,巴山楚水這一帶周圍還是有很多詩的蹤跡,這些可能從小到大學都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這可能是我寫作的直接原因。

如果討論深層原因,那就是對現(xiàn)代詩歌的不滿,我大學時候開始寫現(xiàn)代詩歌,那時候照著現(xiàn)代詩朦朧詩在寫,當時并不知道西川、海子這些老師和他們的追求,我直覺感覺到不喜歡純粹的現(xiàn)代詩路子,感覺不夠,回頭從中國的古典和詩歌中尋找可用的意象,包括方言,詩歌和語言有聯(lián)系,用現(xiàn)代詩寫法,看起來很快寫好,但要再提高很難。

所以當時有很長時間我寫的詩遭遇很多否定,但是當中感受到對古詩印象更深了,我也意識到,現(xiàn)代詩歌說不定能從古詩中吸取一種看待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方式,F(xiàn)在詩詞評獎變成鬧劇,寫古詩變成打油詩,但實際上古詩和現(xiàn)代詩沒有什么隔絕,所以如果說這本書的現(xiàn)代意義在哪里?為什么想到要出版這本書,就是因為我想要傳達一個概念,古代的詩人對世界的表達方式,觀察他們體現(xiàn)方式,他們面對自己世界關系認真追求語言的態(tài)度,是我們現(xiàn)代所缺乏的。古詩和現(xiàn)代詩沒有什么隔絕。他們跟世界的關系跟物質(zhì)的關系更真實,以往我們說唐詩總說意境,意境是什么?很籠統(tǒng)的東西,他們寫得很好,但在這下面有對生活緊張關系的體現(xiàn),有歡樂又有悲哀,有風雅也有困頓,這種東西被我們忽略,所以這本書大量的內(nèi)容是每個詩人面對真實生活的態(tài)度,這種不是像王小波的傳奇筆法,也不是張大春追慕詩人軼事。我用了一種當下性的寫法,你可以看唐詩感受現(xiàn)代意識,而現(xiàn)代人可以理解唐代詩人的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的書中寫《長安古意》,駱賓王去看望盧照鄰,盧照鄰身體殘廢之后,已經(jīng)修好一座墳墓住在了里面,他們探討生死問題,似乎存在主義的場景。我覺得沒必要把唐人和我們現(xiàn)在人隔絕起來,就是覺得他們風雅,他們很多生活的、真實的東西,對物質(zhì)的感受,可能是與今天相通的。

我想說的其實是,唐代詩人的世界觀,他們對待生活、對待物質(zhì)的態(tài)度仍然和今天的我們相通。杜甫始終面臨物質(zhì)匱乏的緊張感,卻從來沒有拋棄他跟朋友的關系,他和李白的友誼,已經(jīng)超脫我們通常所說詩人友誼,到了生死層次。我想討論這樣的東西,我希望這個東西不光留給我自己,可能我們現(xiàn)代詩歌里面也會有一些生命力的東西,不是把詩人當做古董傳家寶。海子有一句"我仿佛一口祖先向后挖掘的井",那這個向后挖掘不僅包括荷爾德林,可能也會包括唐代的李白、杜甫,我寫這本書大致就是這么個原因。

古漢語里用動詞,實際上是形容詞,可能還是名詞,古漢語的詞性經(jīng)常相通,詞之間可以換用,既有動詞功能又有名詞功能。我們說"微"很有意思,圣經(jīng)提到微小的生命,微小的火,讓人覺得很玄妙,古漢語微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形容詞,這樣一個詞在不同的地方用,很有表現(xiàn)力,不需要說一大堆。現(xiàn)在常有這種現(xiàn)象,一個事情需要說一堆還不能讓人注意。比如說"撕"還有"逼格",你在說朋友間爭論叫撕,他們戀愛分手叫撕嗎?它用太濫了,沒有表現(xiàn)力,這就是現(xiàn)在很流行的網(wǎng)絡語。

而唐代詩人不光是意境,是煉字,就像老杜說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要找最準確的詞。比如說他一首詩寫半夜睡不著,起床看窗外的情節(jié),他說"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一般人怎么會注意竹根的"疏"?"泠泠"是清冷的樣子,就是疏,稀疏,在月光照耀下稀疏,我們會注意到它嗎?會用"疏"這個詞來表達嗎?下面"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泉水這樣靈動的意象前,加一個"石",它既是一個名詞,又是一個強烈的限制性形容詞,枯澀艱澀,但是同時又有艱澀死亡生命力。"石泉遠逾響",這個"逾"字。杜甫寫李白在流亡中將死,寫了《夢李白》,"死別已吞聲",就這么一個"吞",一個聲音。又比如他寫"慎莫使眼枯","眼枯",這個"枯"字,眼睛枯瞎了。眼睛哭的怎么怎么樣,我們可以說一堆,但一個字里表達出那么多的內(nèi)容,有這樣的這樣表現(xiàn)力。

單音節(jié)詞限制著不讓你使用更多詞來描述,逼著寫作者去找最準確的表達,它始終極度節(jié)制,可又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我覺得唐人始終尋找界限,在他們那里達到了頂峰,而后人沒有到這種程度,開始用很多詞捕捉當中意象,很可能還捕捉不到,F(xiàn)在經(jīng)常是這樣,我們說上一堆晦澀的話、一堆別的東西,其實最后說了什么?你看到很多現(xiàn)代詩,整篇可能是一點點最初的意思都沒有說出來,為了這點意思說一大堆還說不清楚。所以在寫小說和寫詩的時候,包括寫新聞作品,我都喜歡去尋字,經(jīng)常從古語、方言里去尋找。這個我能體會到西川老師的意思,單音節(jié)詞給了你限制,同時也給你其他好的意義。

我一開始寫作特別討厭模仿別人,也特別討厭別人告訴我怎么寫。我十幾歲開始寫東西,一直到快40歲才有發(fā)表機會,就是因為這個。我收到的退稿理由只有一個:不像小說。你寫得很好,語言很好,很感人,就是不像小說。我不信,不管是詩還是別的,你說什么我偏不像什么,完蛋就完蛋。

所以這點給我?guī)砗艽罄_:現(xiàn)在這書放這兒,說是詩,以詩為題材,但不是詩。說是小說,八竿子打不著,它有一些想象,有一些細節(jié),有大量的細節(jié),但更多是從詩的意境推出來。你說它是散文,比散文多一種東西,它有一個更強的凝聚中心,這個中心貫穿始終。叫虛構嗎,有一點虛構味道,但我查閱了很多書。我強調(diào),雖然有一些地方是想象的,穿越古今的,但是具體時間、時代背景、人物考證都不能太犯錯誤。

比如我安排了一個情節(jié),老杜在安史之亂長安城被圍時,差點吃了人,后來是騎著天馬,就是大宛名馬才逃脫。看來是很荒誕的一個事情,其實有歷史根據(jù)。安史之亂時,長安城被圍將近一年,老杜那時過得很痛苦,第二,杜甫對天馬很有感情,他一再寫到這種馬,他的祖父跟曹霸關系很好,很不滿意韓干畫的馬,到晚年還把自己比喻為識途老馬。所以我就設計了一個情節(jié),他在死的時候夢想騎馬飛天空,跟李白相對照,背后還是有很強烈的實證性。所以也不算虛構,就是非虛構。

所以這個作品在推廣的時候遇到很 *** 煩,無法歸類。但是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是真實,你看杜甫寫詩跟別人不一樣,寫各種各樣的體裁,他寫那些東西別人可能看不上,覺得非常笨拙。他寫作時已經(jīng)是唐代,文學水平很高,他寫得很瑣碎,寫路上野果、灌木、山果紅的黑的,看他寫很多詩都顯得非常笨拙,他寧愿用這個笨字,為什么?杜甫其實是創(chuàng)新,他覺得不重要,我寫什么文體不重要,一定得有什么風度這些都不重要,句句都是非常實際,有千鈞重量壓在每個字上。比如他家住在長安城的時候,一進家門,兒子餓死了,那是唐代的鼎盛時期,可是他的兒子居然餓死了,所以他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F(xiàn)在小說文體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標榜"好看",什么叫"好看",有沒有具體說法?我覺得用文體來區(qū)分真是太懶惰了。

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面對時代,能不能真實去傳達你的生活,包括自己的人格分裂。杜甫比王維要誠實得多,王維無法面對自己,所以他晚年詩里面全是尋求寧靜而不得,你可以看他表面非常寧靜的詩下面有分裂感,當然這也可以是一種真實,可是我覺得這個書里面有一句話,王維不適合作證,他不能面對人的靈魂對時代的反抗。而杜甫可以做證人,他是親歷者,甚至帶來死亡,同時他也做證人,所以杜甫比王維偉大得多。盡管王維在某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可是杜甫確實超越古今。

安史之亂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韋應物,我覺得韋應物要比王維要真實,因為韋應物以前是浮浪子弟、紈绔,安史之亂之后他重新讀書,寫那詩,雖然跟王維很像,也是非常悠遠寧靜,但不是像王維把自己標榜為不食煙火,《唐詩三百首》選擇的詩人,從陳子昂、盧照鄰到李白、杜甫、孟浩然到后來杜牧、李商隱、李賀等這些人,他們身上有一條線,就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存在,認真去尋找語言。我覺得唐代詩人身上這一點最值得我們肯定,在這種前提下,他們可以擺脫他們的命運。

這些詩人的命運都不太好,陳子昂死得很慘,孟浩然死得不太好,杜甫、李白都是死在漂泊之中,只有王維得善終,沒有幾個人的命運是很好的,但是他們都承擔自己命運,在這個前提下,尋找自己的語言。我覺得這本書里最想說的是,不管是人人詬病的李商隱,還是差點被老婆殺掉的謝?,他們的作品都是真實的,他們對人和世界的關系,不管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的,都非常忠實,他們忠實于友情、困頓,杜甫特別明顯,他對養(yǎng)育人類的物質(zhì)有很深的感觸和體會。這些詩人都有共同的特征,他們詩作的生活意境,就是體現(xiàn)人真實面對自己人性、面對供養(yǎng)自己的物質(zhì)世界的關系。人是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在現(xiàn)在的消費文化下,很可能特別容易自欺欺人,比如說自戀、矯情,這不僅損害我們的語言,損害我們的生活,也損害我們的情感。所以這一點上,我們也要學學唐人,不一定真要寫詩,但唐人這種真實面對自己存在,認真面對人性的做法,可以讓我們獲益很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hiren/1159955.html

相關閱讀:汪藻
詩人艾青原名是什么
耿?簡介_耿?的資料介紹
裴?簡介_裴?的資料介紹
蘇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