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各類教科書和文史資料記載,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之一的是南宋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他的一生共寫了近萬首詩,平均每隔三天就能寫出一首。這今存的九千多首詩,內(nèi)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xiàn)出渴望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guān)山月》、《書憤》、《農(nóng)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雖說陸游能有此記載,但中國歷史上的寫詩第一人卻并不是陸游,而是清朝的皇帝乾隆(1711-1799)。
對于有的文獻將乾隆稱為中國寫詩的第一人,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質(zhì)疑,就乾隆的出生年月來看他所寫的詩歌數(shù)量,如果認可他的話,那他要從生下來就開始寫,然后一天一首,這樣去計算,乾隆要想寫完那些被統(tǒng)計的詩歌數(shù)字,得需120年。然而,我們知道乾隆只活了八十八年。顯然,有許多的詩歌不是乾隆本人所作的。
乾隆的“高產(chǎn)”背后有一套鮮為人知的秘訣,據(jù)《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隆作詩“初無定稿”,或即興口授,或朱筆作草,稱為"詩片",由廷臣學士退下“抄錄”后恭進,遂成御詩。說穿了,就是他在詩興大發(fā)之際,故作含糊難辨之音,寫亂草費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筆,當時,能否為他“錄”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寵升遷的一項標準。有一次,大學士于敏中與另一大臣梁瑤峰同時被召見,乾隆詩興突發(fā),口誦一詩,梁聽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聽了則“退默處斗室,刻余錄出,所誤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奧妙,自嘆弗如,于是“大服焉”。由這類馬屁大臣炮制出的詩作,充其量不過韻平字正而已。正因為如此,乾隆的幾萬首“御詩”,流傳至今能為人傳誦者寥寥無幾。
應(yīng)該說我國文學史上詩作存留最多的詩人是陸游,是留傳下來最多的,但不是寫的最多的 。楊萬里是我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詩兩萬多首,存詩四千二百余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作品收在《誠齋集》里。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自號誠齋,吉水人,有“誠齋集”。南宋時所推重的“中興四大詩人”是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楊和陸的聲名尤其大,儼然等于唐詩里的李白和杜甫。不過,十個指頭也有長短,同時齊名的兩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總會分出個高低。宋代以后,楊萬里的讀者不但遠少于陸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來也數(shù)目上不如。在當時,楊萬里卻是詩歌轉(zhuǎn)變的主要樞紐,創(chuàng)辟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和范的風格都保守或者穩(wěn)健。因此嚴羽“滄浪詩話”的“詩體”節(jié)里只舉出“楊誠齋體”,沒說起“陸放翁體”或“范石湖體”。
從來圣賢皆寂寞,最妙詩詞出古人。
古詩文是我國文化的精粹,別有一番精神天地。人生的歷程,和寫詩與讀詩的道理是一樣的,享受的不是最后的結(jié)果如何,而是充滿全過程的體察、玩味和感受如何。
其實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是誰并不重要。重要是古人為我們開辟出一塊廣闊的精神世界,在品讀古詩文中得到一分寧靜和淡泊,去體察、體悟和感受人生。品讀古詩詞,最大的收獲是感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人類的情懷原本是會跨越時空而相通相融的。
只可惜,能在今天有心有閑品詩論詞的,真的是不多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hiren/438913.html
相關(guān)閱讀:詩鬼是指哪位詩人
竇鞏
近代詩人聞一多簡介
邊塞詩人:王昌齡
周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