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也題作《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由蘇軾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絕今古。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反映了作者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xiàn)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xiàn),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這首詞的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luò)。接著以浪漫瑰偉的想象,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guān)系,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zhuǎn)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huán)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愿”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原文】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wù)印書館1958年版)
2、丙辰:熙寧九年(1076)
3、達旦:至早晨;到清晨
4、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5、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6、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què),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7、歸去:回到天上去。
8、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9、不勝:勝(shèng):承擔、承受。經(jīng)受不住。(古代讀shēng,現(xiàn)在一般讀shèng)
10、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11、何似:哪里比得上。
12、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綺(qǐ)) 戶:彩繪雕花的門戶。
13、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14、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5、但:只。
16、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chán'juān)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fēng)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zhuǎn)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xiàn)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xiàn),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賞析】
王菲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明月幾時有》既是取詞于蘇軾的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王菲極具特色的聲線的演唱下,這首詞流溢出一股凄婉和蒼涼,每一次的聆聽都引發(fā)了離鄉(xiāng)求學(xué)的我悠遠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的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xí)ǎL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xiàn)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后世都發(fā)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也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fù)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總結(jié)。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zhuǎn),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nèi)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nèi)容,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fēng)回到月宮,又怕那里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fēng)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里由脫塵入圣一下子轉(zhuǎn)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xiàn)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zhì)問的語氣發(fā)泄佳節(jié)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shù)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jīng)驗。結(jié)束句“但愿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立意,構(gòu)思,奇逸飄妙,以超現(xiàn)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xiàn)非,F(xiàn)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xiàn)不僅超凡脫俗,也構(gòu)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diào)和超曠飄逸的風(fēng)格。
其次,它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以月為主線,使情,景,理融會貫通起來,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開頭,由月展開思索,通過連續(xù)發(fā)問,表現(xiàn)對超脫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陰晴圓缺,比賦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著詞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顯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情味厚重。
第三,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yōu)橐磺袩釔坌腋I畹娜说墓餐M?rdquo;。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予了蘇軾對天下人的一種美好的祝福,表現(xiàn)了他一種寬大的胸懷和氣魄。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jié)構(gòu)嚴謹,脈絡(luò)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fēng)。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fēng)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點評】
舊時風(fēng)俗,陰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是賞月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丙辰年,即一○七六年,作者正在密州作地方長官。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佳節(jié)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蘇轍字子由,已和他多年不見了。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
詞的上片著重寫賞月。句句不離賞月,又沒有一句正面描寫月色,而只從作者對月亮的奇思妙想下筆。這就擺脫了俗套,寫出了新鮮的意境,表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shù)特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幾時”,即何時。“把酒”,手持酒懷。兩句劈空而來,先寫飲酒賞月,還通過對青天的詢問,把思路引向了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明月從什么時候就有了?根據(jù)神話傳說,月亮是和天上的神仙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這個神仙世界據(jù)說是在數(shù)不清的年代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于是他自然地聯(lián)想到:“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宮闕[què]”,宮殿。闕是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這兩句是說,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們的歷法,今晚屬于哪一年的中秋?原來,他的詢問,事出有因。“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瓊[qióng]”,美玉。“宇”,房檐。“瓊樓玉宇”,指神話中的月宮。“不勝[shēng]”,受不住。他打算乘風(fēng)飛到天上去,又害怕天上的月宮過于寒冷,讓人受不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讓清朗的身影伴隨自己的舞姿而閃動。這時他陶然自樂,因而想到,飛上冷清的天宮,哪里有人間這樣的樂趣呢。作者通過描寫他想上天又終于決定不去的過程,曲折地反映了他由于政治上受到挫折,產(chǎn)生了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思想,最后又決心改變這種態(tài)度的思想斗爭。
明月不僅是神話的世界,也是團聚的象征。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猶豫,終于轉(zhuǎn)向人間。人世的悲歡離合之情,隨之涌上了他的心頭。我們看到,在詞的下片,雖然仍寫月亮,但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線索和陪襯,服從于表現(xiàn)對蘇轍的懷念了。“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綺[qǐ]戶”,是雕花的窗戶。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轉(zhuǎn)過一座座朱紅的樓閣,把它的光輝低低地斜射進一個個雕花的窗戶,照著難以入睡的人們,引起了他們的愁思。顯然,作者正是難以入睡的一個。他注視著象征團圓的明月,勾起了對遠方弟弟的想念。“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兩句是他在向月亮抱怨:你對我們不該有什么過不去的地方吧,為什么偏偏總是在人們分別之時圓呢?這豈不更加深了人們的離愁嗎?幸而,他的胸襟是開朗的,他轉(zhuǎn)念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要求只有圓月和歡聚,這樣十全十美的事,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實現(xiàn)的。他只好作退一步的希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chánJuān]”,傳說是神話中月宮里的仙女嫦娥,這里用來代指月亮。他但愿弟弟和自己都能夠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而能共賞皎潔的月色,也就于愿已足了!
【鑒賞】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fā)人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zhì)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fēng)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guān)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fēng)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fēng)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zhuǎn)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人世的思想戰(zhàn)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fēng)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xiàn)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nèi)匀徊荒懿毁潎@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yīng)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盾嫦獫O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fēng)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xué)享受。原載:《唐宋詞鑒賞集》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xué)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相關(guān)文章。
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蘇軾現(xiàn)存世的文學(xué)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二年(1057年)應(yīng)試時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最早的一批詩作是嘉?四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詞則寫于熙寧五年(1072年)。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宋詞英譯】
MOON FESTIVAL
To the tune Sui Diao Ge Tou
(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Su Shi (1036-1101 A. D.)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76, I drank with great joy till dawn and became drunk. I composed this poem while missing my younger brother Ziyou.
How rare the moon shines so bright?
Holding a goblet, I ask the blue sky.
What a joyful air is it tonight,
Amid the heavenly palace on high!
I wish to ride the wind and fly back,
Yet those jade towers and marble courts,
Amid the icy heights would be much too cold.
Instead, I try to dance and swing with my shadow.
Is there anything better than the human world?
Turning around the red pavilions,
Stooping to peer through the latticed windows,
The moon shines over those who can't fall asleep.
There's no reason for her being so hard on men.
Why is she always full when dear ones are apart?
Men know the sorrow of parting and joy of reunio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she may wax or wane;
Things have never been perfect since ancient times.
May we enjoy a lasting peaceful life,
And share her splendor across a thousand miles!
【詞牌簡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念奴嬌》、《花犯念奴 》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一段。名稱分類:兩字。憾骸“藲w 八塞 入塞 九日等;三字: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飛樂 八音諧 九能歸 九回腸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剪梅 等。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选稹选瘛稹,⊙●●○△。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选瘛瘛稹,⊙●●○△。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此詞前段第五、六句,后段第六、七句,間入兩仄韻。按,劉仲芳詞,“極目平沙千里,惟見雕弓白羽”、“堂有經(jīng)綸賢相,邊有縱橫謀將”;葉夢得詞,“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騷人遺思”、“卻嘆從來賢士,如我與公多矣”;辛棄疾詞,“好卷垂虹千尺,只放冰壺一色”、“寄語煙波舊侶,聞道?鱸正美”;段克己詞,“神既來兮庭宇,颯颯西風(fēng)吹雨”、“風(fēng)外淵淵簫鼓,醉飽滿城黎庶”,正與此同。但葉夢得詞“里”、“思”、“士”、“矣”,段克己詞“宇”、“雨”、“鼓”、“庶”,前后段同一韻,與此詞前后各韻者,又微有別。此外,又有前段第五、六句押仄韻,后段不押者,或有后段第六、七句押仄韻,前段不押者,此則偶合,不復(fù)分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ongci/629498.html
相關(guān)閱讀:卜算子·天生百種愁
虞美人
解連環(huán)·孤雁
宋詞精選《點絳唇?閨思》李清照
澡蘭香?淮安重午_吳文英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