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二)_蘇軾_注釋_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詞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二)》由蘇軾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一共五首,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fā)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這是其中的第二首,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nóng)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nóng)民豐收后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xiāng)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diào)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nóng)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cè)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nóng)事和農(nóng)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nóng)民生活的農(nóng)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于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相關閱讀】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一)》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二)》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三)》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四)》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五)》

【原文】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二)》

  作者: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注釋】

⑴徐州——一作徐門。

⑵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是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臨時趕忙、急就。

⑷使君——蘇軾自指。

⑸排——擁擠。

⑹?(qiàn)羅裙——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⑺收麥社——麥收時節(jié)的祭祀活動。

⑻鳶(yuān)——即老鷹。

⑼賽神——用儀仗、簫鼓、雜戲迎神的活動,又稱“賽會”。

【賞析】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fā)生嚴重春旱,作者有詩云:“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jīng)過農(nóng)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二首。

  這首詞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作者著重寫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門少女深鎖閨中,但仍不能和男子們一樣隨便遠足去瞧熱鬧,所以只能在門首聚觀,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態(tài)。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長官的敬稱,這里是作者自謂)路過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來看。勞動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決不會是“弄妝梳洗遲”的,“旋抹紅妝”四字足以為之傳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長期生活養(yǎng)成的習慣,同時也表現(xiàn)出心情的急切。選擇一件茜草紅汁染就的羅裙(?羅裙)穿上,又自含愛美的心理。“看使君”當然有一睹使君風采之意,同時也有觀看熱鬧的意味在內(nèi)。“三三五五”總起來說人不少,分散著便不能說太多,但“棘籬門”畢竟小了一些,都爭著向外探望,你推我擠(“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數(shù)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nóng)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為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鳥,在村頭盤旋不去。兩個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jié)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閑,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于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酩酊大醉是歡欣的結(jié)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如果說全詞就像幾個電影鏡頭組成,那么上片則是他連續(xù)的長鏡頭;下片卻像兩個切割鏡頭,老幼收麥,鳥翔舞是遠景,老叟醉臥道旁是特寫。通過一系列畫面表現(xiàn)出農(nóng)村得雨后的氣象。“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xiāng)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diào)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nóng)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cè)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nóng)事和農(nóng)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nóng)民生活的農(nóng)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于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3)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為蘇轍,他和蘇軾及他們的父親蘇洵并稱文壇“三蘇”。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許多詞作奔放豪邁,慷慨激昂,南宋辛棄疾等人得以繼承發(fā)展,形成了“蘇辛”豪放詞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圣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于常州。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相關文章。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后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tǒng)詞風,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水調(diào)歌頭》等。

【詞牌簡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格律】

 。ā鹌铰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此作的韻腳是:十二文;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羅裙。

  ⊙●⊙○⊙●△!选稹选瘛瘛稹鳌!选稹选瘛瘛稹。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选稹选瘛瘛稹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ongci/644297.html

相關閱讀:宋詞精選《思遠人》晏幾道賞析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zhuǎn) 賞析
宋詞三百首之《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
武陵春·春晚
臨江仙?洞庭波浪?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