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由張孝祥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名篇。詞寫臨淮觀感。上片描寫了淪陷區(qū)的凄涼景象和敵人的驕縱橫行。北望中原,山河移異。金人南侵,舉火宵獵,笳鼓悲鳴,幾千年文化之邦淪為犬羊窟穴。下片寫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中原父老渴望光復,自己的報國志愿難以實現(xiàn)。邊境上冠蓋往來,使節(jié)紛馳,一片妥協(xié)求和的氣氛,使作者為之痛心疾首。此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深受鼓舞。
【原文】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作者:張孝祥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①平。征塵②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③,殆④天數(shù),非人力;洙泗上,弦歌⑥地,亦膻腥⑦。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縱橫。看名王⑧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注釋】
、倜唬翰菽緟采。
、谡鲏m:路上的塵土。
、郛斈晔拢褐妇缚甸g金兵南侵滅北宋事。
、艽捍蟾、也許。
⑤洙泗:古代魯國的兩條河,洙水和泗水,流經(jīng)曲阜。此處代指中原地區(qū)。
、尴腋瑁簭椙俪,此指禮樂教化。
⑦膻腥:牛羊的氣味。
、嗝酰汗糯贁(shù)民族對貴族頭領的稱呼。
【翻譯】
佇立漫長的淮河岸邊極目望遠,關塞上的野草叢茂是平闊的荒原。北伐的征塵已暗淡,寒冷的秋風在勁吹,邊塞上的靜寂悄然。我凝神佇望,心情黯淡。追想當年的中原滄陷,恐怕是天意運數(shù),并非人力可扭轉(zhuǎn);在孔門弟子求學的洙水和泗水邊,在弦歌交秦的禮樂之邦,也已變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敵軍的氈帳,黃昏落日進牛羊返回圈欄,縱橫布置了敵軍的前哨據(jù)點?唇鸨鴮⒘钜归g出獵,騎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發(fā)出悲壯的聲音,令人膽戰(zhàn)心寒。想我腰間弓箭,匣中寶劍,空自遭了蟲塵埃的侵蝕和污染,滿懷壯志竟不得施展。時機輕易流失,壯心徒自雄健,剛暮將殘。光復汴京的希望更加渺遠。朝廷正推行禮樂以懷柔靖遠,邊境烽煙寧靜,敵我暫且休兵。冠服乘車的使者,紛紛地奔馳匆匆,實在讓人羞愧難以為情。傳說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儀仗,翠蓋車隊彩旗蔽空,使得行人來到此地,一腔忠憤,怒氣填膺,熱淚傾灑前胸。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領導的南宋北伐軍在符離潰敗,主和派得勢,將淮河前線邊防撤盡,向金國遣使乞和。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作者義憤填膺,寫下這首慷慨悲壯的篇什。
【賞析】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隆興二年。頭一年,元帥張浚率軍北伐,在今安徽宿縣符離集戰(zhàn)敗,投降派得勢,與金通使議和。當時張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張浚召集抗金義士于建康,擬上書孝宗,反對議和。張孝祥即席賦此詞,張浚深受感動,立即罷席而起,入宮求見孝宗。詞里描寫了淪陷區(qū)的荒涼景象和敵人的驕橫殘暴,抒發(fā)了反對議和的激昂情緒。
上闋,描寫江淮區(qū)域宋金對峙的態(tài)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后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御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凄緊,更增戰(zhàn)后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jīng)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占,這對于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nèi)心深處激起震撼、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xiāng)”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yōu)橛文林l(xiāng)。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于《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qū)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凄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茍安于和議現(xiàn)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閑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閑居往來于宣城、蕪湖間,聞采石大捷,曾在《水調(diào)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里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干,盾;羽,雉尾)故事。據(jù)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借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于現(xiàn)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后,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jié)方面仍須居于下風。岳珂《?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谥”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tǒng)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里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陜西前線戰(zhàn)斗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違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xiàn)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占區(qū),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xiāng)”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涂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張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xiàn)實中來。一闋之內(nèi),波瀾迭起。換頭以后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zhuǎn)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fā)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jù)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詞人“掃開河洛之氛?,蕩洙泗之膻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xiàn)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fā)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jù)稱于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jié),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fā)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像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作者介紹】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相關文章。
張孝祥與張元干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張孝祥詞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是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詞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張孝祥的詩。相較詞作流傳之廣,張孝祥的詩聞名度不高。較之詞作,于湖詩追求的是另一種文學境界,韓元吉稱之為“清婉而俊逸”,他的詩明顯受宋詩的氣質(zhì)影響,學杜,學蘇,承受江西詩派影響。詩作內(nèi)容包含對國事的憂懷,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及羈旅感懷,其中尤以感懷詩最佳,體現(xiàn)了其詩風的清婉俊逸,詩意的深雋奇正和詩韻的平實簡淡。譬如《宵征》中“竹輿出林薄,十里月漸明,光彩散草木,涼意浸冠纓”,風格較其詞的豪氣,詩情主體清淡。
張孝祥的文。張孝祥文章,在當時就受到很高的評價,觀《于湖居士文集》,大致收錄的是他的政論奏議文。這類奏議文,用詞精煉,想法獨到。較之奏議文,因張孝祥曾兩任中書舍人,為皇帝代言,因此其四六應制文,詞翰爽美,雖是公文,卻并不呆板,氣質(zhì)古雅,曉暢自然,為時所譽。孝祥所撰游記不多,但所存數(shù)篇文字清雋,氣質(zhì)飄逸,寫景優(yōu)秀,譬如《觀月記》。
張孝祥的書法。張孝祥的書法在南宋一代名氣甚著,高宗說他“必將名世”,孝宗亦在張孝祥去世后見到他遺墨“心實敬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南宋朝諸多名家文人,都對孝祥的書法推崇有加。陸游謂“紫薇張舍人書帖為當時所貴重,錦囊玉軸,無家無之。”——可見當時受歡迎程度之高。朱熹語曰“安國天資敏妙,文章政事皆過人遠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筆意。使其老壽,更加學力,當益奇?zhèn)ァ?rdquo;——贊賞之余,對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楊萬里稱“張安國書甚真而放,然學之者未嘗見公之足于戶下者也。”——欣賞之情可見。更有曹勛,王十朋,岳珂,董更,谷中等,都對張孝祥書法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詞牌簡介】
《六州歌頭》,詞牌名。程大昌《演繁露》:“《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聲為吊古詞,音調(diào)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文之。聞其歌,使人慷慨,良不與艷詞同科,誠可喜也。”
雙調(diào)一百四十三字,前后片各八平韻。又有于平韻外兼葉仄韻者,或同部平仄互葉,或平韻同部、仄韻隨時變換,并能增強激壯聲情,有繁弦急管、五音繁會之妙。要以平韻為主,仄韻為副,務使“玄黃律呂,各適物宜”耳。
【格律】
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仄平平(韻)。
黯銷凝。
中仄中平仄,中平仄,平中仄,中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韻)。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shù),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韻)。
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縱橫。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
中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笳鼓悲鳴,遣人驚。
仄平平仄,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韻)。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中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韻)。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仄平平(韻)。
渺神京。
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仄平平(韻)。
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韻)。
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韻)。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
中仄平平(韻)。
有淚如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ongci/655356.html
相關閱讀: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譯文+賞析
皇甫松采蓮子 賞析
桂枝香·登臨送目
宋詞精選《釵頭鳳》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