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永遇樂·落日熔金》由李清照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傷今追昔之作。詞人以對比手法,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jié)的情景,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故國之思,并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的不滿。全詞是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全詞用語極為平易,詞人化俗為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稱詞壇大手筆。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原文】
《永遇樂·落日熔金》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④豈無風(fēng)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⑤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⑥。 鋪翠冠兒⑦、捻金雪柳⑧,簇帶⑨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霧鬢⑩,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像熔化的黃金。廖世美《好事近》詞:“落日水熔金。”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紅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即笛吹梅怨,漢《橫吹曲》有笛曲《梅花落》。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是吹笛》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次第:接著,轉(zhuǎn)眼。
⑤中州:今河南省,此處指北宋都城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節(jié)。古人常稱陰歷十五為三五。柳永《傾杯樂》詞:“元宵三五。”
⑦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宵”:“戴花朵肩,珠翠冠兒。”為元宵應(yīng)時裝飾。
⑧捻金雪柳:元宵節(jié)女子頭上的裝飾。金線捻絲。雪柳,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正月十六日,“市人賣玉梅、夜蛾、峰兒、雪柳........”雪柳以絹或紙制成,捻金雪柳,則另加金線捻絲的雪柳,較為貴重。
⑨簇帶:妝扮之意。宋時方言,插戴滿頭之意。周密《武林舊事》卷三“都人避暑”云:“茉藍花為最盛,初出之時,其價甚穹(高),婦人簇帶,多至七插。”濟楚,宋時方言,整齊美麗。《宣和遺事》卷上載曹組《脫銀袍》詞:“濟札風(fēng)光,升平世界。”周邦彥《紅窗迥》詞:“有個人人,生得濟楚。”
⑩風(fēng)鬟霧鬢: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風(fēng)鬟雨鬢,所不忍睹。”蘇軾《題毛女真》詩:“霧鬢風(fēng)鬟木葉衣。”
【翻譯】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艷。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jié)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fēng)雨出現(xiàn)?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fā)蓬松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點評】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jié)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寓居異鄉(xiāng)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xiàn)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jié)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xiāng),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jié),“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diào),聯(lián)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chǎn)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fēng)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jié)結(jié)構(gòu)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jié)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jié),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fēng)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jié)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之能事。據(jù)《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gòu)?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fā)蓬亂,雖又值佳節(jié),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講解】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jié)時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早年生活比較安定舒適,作品也多寫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趙明誠短期分離時的“離愁別苦”,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形式優(yōu)美,風(fēng)格清新,語言自然,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內(nèi)容則大都局限在個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會內(nèi)容。到她四十四歲時,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趙明誠一起倉皇南逃,不久明誠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國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顛沛流離之苦。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滲透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種感情,在詩文中表達得比較直率,如《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中的“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青州一?土”;又如《打馬賦》的“亂辭”中的“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及?耳,時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詞中則表達得比較含蓄委婉!队烙鰳贰繁闶瞧渲蓄H負盛名的一首。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jié)寓居異鄉(xiāng)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xiàn)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jié)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xiāng),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jié),“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jié)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diào),聯(lián)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 “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chǎn)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 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fēng)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jié)結(jié)構(gòu)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jié)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jié),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fēng)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到當年汴京歡度節(jié)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jié)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之能事。據(jù)《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云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游的情景。全是寫實,并非虛構(gòu)?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fā)蓬亂,雖又值佳節(jié),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經(jīng)寫到過她早年生活中歡樂的一面,如《點絳唇》寫她少女時代蕩秋千為戲,《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她泛舟流連忘返,等等。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幾何時,夫死之悲,亡國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變化,以至她“試燈無意思,踏雪莫心情”(《臨江仙》)。“雙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雖值元宵佳節(jié),又值“融和天氣”,她也無心去觀燈。不僅如此,她還是個關(guān)心國家大事、力主抗金的愛國志士。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妥協(xié)投降,茍且偷安,偏居?xùn)|南一隅,一味尋歡作樂。從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等書關(guān)于臨安過元宵節(jié)的描寫,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際,愈加精妙”(《武林舊事》:“元夕”條)。林升的♀臨安邸》一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寫出了南宋時期統(tǒng)治階級荒淫逸樂的生活以及廣大人民對之不滿的情緒。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憂國傷時的女詩人,又安得而不憤懣、不憂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詩侶”駕著“香車寶馬”“來相召”,被她婉言謝絕了;而她躲到簾兒底下聽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語。這里,在平淡的詞句后面,既有用當年汴京繁華來反襯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當前游人笑語來對比的人我苦樂之別,而在這種反襯對比之中,滲透著作者深沉的故國之思,賦予了這首詞以深刻的社會意義。
【賞析】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jié)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著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云彩,圍合著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著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這里包含著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人在何處”的嘆息。這是一個飽經(jīng)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chǎn)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蘊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zhuǎn)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diào),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jīng)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cè)重于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fēng)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jié)良辰,應(yīng)該暢快地游樂了,卻又突作轉(zhuǎn)折,說轉(zhuǎn)眼間難道就沒有風(fēng)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fēng)雨”的心理狀態(tài),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凄涼,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著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jīng)憂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tài)。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zhuǎn)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里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游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jié)。“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著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捻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游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著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那時候無憂無慮的游賞興致,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diào)輕松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yōu)樾稳葶俱、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cè)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nèi)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著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向往,但骨子里卻蘊含著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xiàn)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鑒賞】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zhàn),南宋臨時首都出現(xiàn)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jié)的日子里,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jié)日,她不愿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游玩,寧肯呆在家里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通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jié),卻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歷盡滄桑以后的晚年的悲涼心境。
這首詞一開頭就設(shè)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shè)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nèi)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發(fā)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節(jié),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云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低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
可是,她卻別有心事?戳诉@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詢問。
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jīng)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fā)出的問號。
下面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憂郁,所以聽起來笛聲凄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里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jié),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jié),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fēng)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只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jīng)歷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
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嬌》里的)那種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動一靜,非常鮮明。
于是她終于推辭了朋友們的殷勤邀請。
看來,“香車寶馬”是如實寫出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雖然生活貧困,但名氣還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稱之為“酒朋詩侶”,她們并不粗俗;以“香車寶馬”相迎,又知必是富貴人家的內(nèi)眷。不過她終于謝絕了這番好意。到了下片,換頭是進一步說明自己不去玩賞的理由。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帶,這里專指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市);“三五”原指農(nóng)歷月的十五日。古詩:“三五明月滿”,可見自古就有這種說法。這里則專指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宋代不論官方民間,對元宵節(jié)都很重視,是一年一度的燈節(jié)。李清照在汴京過了許多年元宵節(jié),印象當然是抹不掉的。如今雖然老在臨安,卻還“憶得當年全盛時”,自己年紀還輕,興致極好,“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認真熱鬧過一番。
“鋪翠冠兒”是嵌插著翠鳥羽毛的女式帽子,當時富貴人家流行這樣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種紙或絹制成花樣的飾物)上加金線捻絲,這也是富貴人家才有的。“簇帶”即插戴。“濟楚”等于說整齊端麗。
她從記憶中又回到現(xiàn)實里來。今昔對比,禁不住心情又凄涼又生怯。
“風(fēng)鬟霜鬢”四字原出唐人小說《柳毅傳》,形容落難的龍女在風(fēng)吹雨打之下頭發(fā)紛披散亂。李清照在詞里換了一個字,改為“風(fēng)鬟霜鬢”,借此說明自己年紀老了,頭上出現(xiàn)白發(fā),加上又懶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見夜間出去”。(怕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凡云怕見,猶云怕得或懶得也。”)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結(jié)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懶得動彈了。”這是一層意思。“經(jīng)歷多了,大場面都不知見過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舊時呵!”這是又一層意思。“自己這樣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兒呵!”又是一層意思。作者滿腹辛酸,一腔凄怨,通過這平淡的一句,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1155),今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相關(guān)文章。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xué)藝術(shù)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xué)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xué)修養(yǎng)。由于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宋詞英譯】
To the Tune of Yong Yu Le
The setting sun like melted gold,
Evening clouds like jade,
But where has my love gone?
Dense mist hangs over the newly sprouted willow,
The melancholy tune of a flute lingers amidst plum blossoms.
But who knows this is but a glimpse of spring?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weather is fine,
But who knows if there will be not be a sudden storm?
A fragrant carriage with rare stallions has been sent to fetch me,
Yet I decline the invitation of my friends for wine and poetry.
In our country's prosperous days, in the capital,
I had plenty of leisure time as a girl;
I still remember my liking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My head adorned with jade,
Wearing ornaments of gold,
My new clothes were gorgeous.
But now I'm pale and sallow,
My hair ruffled by the wind, tinged grey by the mist,
I fear to go out at night.
Better to hide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Listening to the laughter of others.
【詞牌簡介】
《永遇樂》,詞牌名之一,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于柳永。又名《消息》!裁稀咎钤~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diào)也。唐 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后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diào),創(chuàng)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chuàng)自唐之中葉。萬氏【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即越調(diào)?永遇樂?。”是此詞又為越調(diào)也。
本調(diào)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協(xié)韻,與?解語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協(xié)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結(jié)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趙師俠作“緩步閬風(fēng)仙苑”,不足法)后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xié)。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jié)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此詞的韻腳是:六語;可“六語七虞 / 六御七遇”通押。
【格律】
。ā鹌铰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
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fēng)雨?
⊙○⊙●,⊙○⊙●,⊙●⊙○⊙▲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
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
定格
【定格】
平仄平平,中平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中仄,仄平中中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
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說明: 特別提示:
上闋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闋第一、二句,常用對仗,當然也可不用,自然靈活掌握。
上闋第五、六句,可合并作“上四下五”句式。
上闋及下闋倒數(shù)第二句均為“上三下四”句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songci/835574.html
相關(guān)閱讀: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瑣窗寒?暗柳啼鴉_周邦彥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fēng)細細_柳永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李清照 一剪梅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