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由高適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寓有勸慰鼓勵之意。一詩同贈兩人,在內(nèi)容上注意到銖兩悉稱,實在不容易。詩除了首尾合起來總寫外,中間兩聯(lián)雙雙分寫,不偏枯。頷聯(lián)上句寫巫峽風(fēng)光,以古民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典故,來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峽中荒涼之地。下句寫衡陽,暗示王少府去長沙,衡山有回雁峰,鴻雁都飛不過衡山,足見也是人跡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書函。頸聯(lián)上句寫長沙青楓江的帆船,是再寫王少府。下句寫白帝城,遠(yuǎn)在古原始森林的巴東,是再寫李少府。雙雙交錯進(jìn)行,結(jié)構(gòu)嚴(yán)密,情感交織。最后兩句,是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不悲觀,也不消極。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作者:高適
嗟君此別意如何,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yuǎn),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注解】
1、謫居:貶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古民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衡陽:今屬湖南。相傳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飛之雁,至衡陽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這是由長沙想到衡陽,意思要王少府至長沙后多寫信來。
4、青楓江:在長沙。
【韻譯】
我嘆息與二位作別,不知有何意想?請下馬,我們把盞談?wù)勝H謫的地方。
李少府去巫峽,聽到猿啼落淚數(shù)行,王少府到衡陽,多寄雁書是我所望。
去長沙的可見到青楓江上遠(yuǎn)航秋帆;往巴東的可想象白帝城邊古木疏黃。
如今盛世,朝遷恩澤有如雨露普降;別離總是暫時的,請別再猶豫彷徨!
【翻譯】
不知這次分別二位的心情如何,停下馬來餞別,詢問貶謫的地方。巫峽一帶常有猿猴啼叫,十分凄涼;長沙雖然遙遠(yuǎn),但相傳雁飛到衡陽而北返可以傳遞書信。青楓江(位於長沙市南)上秋風(fēng)蕭瑟,遠(yuǎn)望白帆點點,白帝城邊樹木凋零,一派荒涼稀疏的景象。圣明的時代,君王多施雨露(恩澤),暫時分別不要猶豫不前。
【評析】
這是一首特別的詩,詩中表達(dá)對被貶謫至峽中和長沙的友人的同情和寬慰,同時這也是一首邊塞詩,同時送別兩人,且兩人均為遭貶而遷。
首聯(lián)“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詩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貶,都有滿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將分別這一共同點,以深表關(guān)切的問句開始,表達(dá)了對李、王二少府遭受貶謫的同情,以及對分別的惋惜。“嗟”是嘆息之聲,置于句首,貶謫分別時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別”、“謫居”四字,又將題中的“送”和“貶”點出,輕靈自然,不著痕跡。作者在送別之地停下馬來,與李、王二少府飲酒餞別,“意何如”、“問謫居”,反復(fù)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顯而易見,一開篇就以強(qiáng)烈的感情,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無怪乎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說:“常侍(即高適)每工于發(fā)端。”中間兩聯(lián)針對李、王二少府的現(xiàn)實處境,從二人不同的貶謫之地分別著筆,進(jìn)一步表達(dá)對他們的關(guān)心和安慰。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上句寫李少府貶峽中。當(dāng)時,這里路途遙遠(yuǎn),四野荒涼,《巴東三峽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詩人設(shè)想李少府來到峽中,在這荒遠(yuǎn)之地聽到凄厲的猿啼,不禁流下感傷的眼淚。下句寫王少府貶長沙。衡陽在長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傳說北雁南飛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歸雁傳書是借用蘇武雁足系書故事,但長沙路途遙遠(yuǎn),歸雁也不能傳遞幾封信。
“青楓江上秋天遠(yuǎn),白帝城邊古木疏。”上句想象長沙的自然風(fēng)光。青楓江指瀏水,在長沙與湘江匯合。這句寫李少府到了長沙,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望著那明凈高遠(yuǎn)、略無纖塵的藍(lán)天,自然會洗盡煩惱。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節(jié)縣)的名勝古跡。白帝城為西漢公孫述所筑,在夔州,當(dāng)三峽之口。這句寫王少府到了峽中,可以去古木參天、枝葉扶疏的白帝城憑吊古跡,以求慰藉。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四句情景相融,結(jié)合得自然巧妙,讀來自有一種蒼涼中飽含親切的情味。所寫之境,從巫峽到衡陽,從青楓浦到白帝城,十分開闊,而分寫二人,更顯出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盛傳敏在《磧砂唐詩纂釋》卷二中談到這首詩時說:“中聯(lián)(指中間二聯(lián))以二人謫地分說,恰好切潭峽事,極工確,且就中便含別思。”
作者在兩聯(lián)中,一句寫李、一句寫王,然后一句寫王、一句寫李,錯綜交織,而井然不亂。并且采用了“互文”這種修辭手法中的對句互見的方法,在一聯(lián)中上句隱含著下句,下句隱含著上句,“巫峽”一聯(lián)上句寫貶謫荒遠(yuǎn)的凄涼,下句說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對李、王分開講的,實際上是對兩人共同而言。同樣,“青楓江”一聯(lián)上句說流連光景,下句說尋訪古跡,實際也是對二人共同講的。這樣,在精煉的字句中,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既照顧到了二人不同的地點,又表達(dá)了對雙方一致的情意,詩人巧妙的處理,使寫分送二人的困難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聯(lián):“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詩針對李、王二少府遠(yuǎn)貶的愁怨和惜別的憂傷,進(jìn)行了語重心長的勸慰,對前景作了樂觀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詩中的慣用之語,這里用來和貶謫相連,也還深藏著婉曲的微諷之意。重點是在后一句“暫時分手莫躊躇”,意思是這次外貶,分別只是暫時的,你們不要猶豫不前,將來定有重歸之日。全詩在這里結(jié)束,不僅與首聯(lián)照應(yīng),而且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思。
葉燮在《原詩》中,曾經(jīng)指責(zé)此詩中間兩聯(lián)連用四個地名太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連用四地名,究非所宜。”但他又說:“五、六渾言之,斯善矣。”其實,高適此詩情真意摯而又氣勢健拔,雖然連用了四個地名,但對詩意并無影響,反而使意境顯得更為開闊,誠如《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此詩:“一氣舒卷,復(fù)極高華朗曜,盛唐詩極盛之作。”
【作者介紹】
高適(701—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dá)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fēng),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jìn)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天寶八載(749),經(jīng)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yīng)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jié)度使等職,官至,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jìn)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fēng),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jìn)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jié)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lǐng)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zhì)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jié)構(gòu)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dāng)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jié)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堆喔栊小分杏“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qiáng)烈。高適在語言風(fēng)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
【英漢對照】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 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 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yuǎn), 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 暫時分手莫躊躇。
TO VICE-PREFECTS LI AND WANG DEGRADED AND
TRANSFERRED TO XIAZHONG AND CHANGSHA
Gao Shi
What are you thinking as we part from one another,
Pulling in our horses for the stirrup-cups?
Do these tear-streaks mean Wu Valley monkeys all weeping,
Or wildgeese returning with news from Heng Mountain?....
On the river between green maples an autumn sail grows dim,
There are only a few old trees by the wall of the White God City....
But the year is bound to freshen us with a dew of heavenly favour --
Take heart, we shall soon be together agai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tangshi/629440.html
相關(guān)閱讀:長相思·在長安 詩意
唐詩《瑤池》李商隱原文賞析
烈女操 賞析
琵琶行 原文翻譯 賞析
鹿柴 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