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桃源行?王維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桃源行》由王維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來得生動優(yōu)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平仄相間,從容雅致,活躍多姿。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細讀這首詩才知道這話不假。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桃源行》

作者: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視人。

山口潛行始隈?,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解】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xiāng)。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xiāng)縣:家鄉(xiāng)。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韻譯】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云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云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xiāng)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xiāng)縣。

出洞后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怎么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jīng)改變。

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后很遠很深,沿著青溪幾經(jīng)轉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經(jīng)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講解】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xiàn)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chuàng)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主要表現(xiàn)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xiàn)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yōu)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并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fā)現(xiàn)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xù)展現(xiàn)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tài),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xiàn)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tài)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huán)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最后一層,詩的節(jié)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xiàn)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人王士?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

【評析】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敘事散文,本首詩就是以《桃花源記》為原本,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xiàn)出來,并在藝術形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其風格別有一番情趣。《桃源行》詩題下原注:“時年十九”。那么,我們由此可以大體上推斷出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應該是唐玄宗八年,此時唐朝正處于興盛之時,詩人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生活衣食無憂的詩人,無法客觀地了解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真實現(xiàn)狀,少年不知愁滋味,便一改陶淵明詩中的那個“秋熟靡王稅”理想社會狀態(tài),而轉向另一種恬淡靜雅的脫俗之境。

  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加之王維勾勒的一幅幅生動畫面,將世人引入了一個理想的人間仙境,它可以讓人們跟隨漁人的步伐,偶遇桃花源,然后離開,心生懷念的情愫,并再度找尋這個令人無限向往的所在地。

  春光無限好,綠水青山,桃花兩岸,漁舟逐水。這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圖畫。“紅樹”、“青溪”,詩人用如此光鮮艷麗的色調將春光美景點綴得絢麗多姿。前四句,詩人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為原材料,描述漁人貪戀桃花,忘了遠近而行至溪的盡頭,此處,詩人將絢爛的春色與盎然的意興相融合,而故事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如何讓讀者的想象與詩中的故事發(fā)展達到完美的切合呢?詩人在第三句寫道“山口潛行始隈?,山開曠望旋平陸”,簡單而又概括的敘述,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甚至把自己化成漁人的影子,隨之離開漁舟,登岸,在幽深的山口處前行,并在發(fā)現(xiàn)桃花源時豁然開朗。這是很好的過渡,引人入勝。“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在此句中,詩人將對景物的描寫慢慢的由遙遠的天邊向周身的花竹拉近,遠處浮云繚繞著參天大樹,近處的房屋百千,零散的布局,加之桃花翠竹的點綴,透露出一派祥和、靜謐、溫馨而又欣欣向榮之氣息,這種純粹的美感足以讓讀者的聯(lián)想縱橫馳騁,而詩的意境與韻致也都一一的得以呈現(xiàn)。“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我們很容易想象出漁人與桃源居人初次見面時的彼此不解,無論從身著的裝束還是文化底蘊,在陶淵明筆下就曾出現(xiàn)過“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詩句。

  由“居人共住武陵源”承接上文,并引出“物外起田園”。緊隨其后呈現(xiàn)出的是桃源之中極富生活氣息的寫真以及各種美好景致的素描。靜謐的夜晚,有明月點綴墨藍色的天幕,松下的房櫳安然的沐浴在月之光傾灑下來的寧靜氛圍之中。旭日東升,當晨陽越過云彩出現(xiàn)在桃源的每一處風景之上時,用耳聆聽,便會有雞的鳴唱和狗兒的喧囂,仿佛是一次交響樂的盛宴,歡快而且熱鬧非凡。詩人巧妙地將這兩種質感截然不同的兩幅畫面融和到一起,讓兩種別樣的情趣得以最完美的結合,并迸發(fā)出詩所蘊含的和諧之美,這動與靜恰恰將這種詩情畫意的美感,恬靜悠然的自然景貌,和爽朗明麗的生活氣息,共同推向了最高的境界。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一個“驚”字,便把這位不速之客所帶給桃源人的那種意外之感,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出來。一個“競”字,以它動態(tài)的美感,使桃源人的神態(tài)動感化,更加鮮明生動,加之“問”字,便將桃源人思念故邑的心思全盤托出,而又不失其純樸和熱情的性格風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一花一水,正是桃源美好的所在,黎明時分,家家開啟大門,清掃落花所覆蓋的庭院,夜幕降臨,捕魚的小船悠然而歸,這一派祥和之景再一次將桃源的美好升華。“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詩人用敘事將桃源的來歷簡單明了地展現(xiàn)給大家,因為戰(zhàn)亂,所以離開人間,成了仙境,這不再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個簡單的世外桃源,而是一片靈異的土地,神話色彩更加的濃郁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跟詩人早年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這句是對世人不知桃源美景的一次遺憾的感慨,只見云霧遮遠山,殊不知這竟是如此美好的境地所在。帶有詠嘆的的敘事,意味悠長深邃,詩文的氣勢也更富靈動,姿態(tài)非凡。

  在詩的末尾部分,詩人鉚足氣力,加快了節(jié)奏的步伐。詩人緊抓漁人的心理活動不放,將漁人離開桃源之后的懷念、重尋和找尋不得而不禁惆悵惋惜的過程,一氣呵成地展現(xiàn)給大家,沒有絲毫的縫隙可尋。于是,此事此情此景便在這快馬加鞭的敘述中交織在一起,融會貫通。“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縱然桃源景美讓人流連忘返,然而思鄉(xiāng)的情愫卻無時無刻的纏繞住漁人的靈魂,無奈,只能離開。然而“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透露出了漁人的惆悵惋惜和對仙境的留戀向往之情。然而,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往日的桃源何處尋覓?此時此刻,面對遍地的溪流和桃花春色,除了惘然,還能怎樣。詩的后四句,為詩的開篇作了很好的照應。正如有心栽花花不放,無心插柳柳成蔭,結尾是在有意中找尋卻無奈迷失,而開頭確是在無意中迷路卻得到偶遇。讓人感嘆,發(fā)人深省?磥,人間畢竟與仙境是格格不入的,桃源,也僅僅是一種幻影,無處尋覓。“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便是最好的解釋。詩人用不凡的筆調和豐富的感情將人們對快樂與和平的向往自然的表現(xiàn)出來,其格調流利而婉轉,意境深邃而悠遠。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評價此詩說:“順文敘事,不須自出意見,而夷猶容與,令人味之不盡。”這是這種出水芙蓉的灑脫氣質與不修邊幅的從容之感,將一幅幅恬靜優(yōu)雅的美好畫面映射到每一的人的心靈深處,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之傾倒,為之向往呢?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譯:遠處高大的樹木繚繞著浮云輕霧,近處的千百人家散落在繁花翠竹之間。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譯:夜晚,明月在松間映照,庭院清幽寧靜;清晨,太陽升上云天,雞犬爭相喧鳴。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 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上е两褚褵o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后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xiàn)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http://)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fā)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遂與好友裴迪優(yōu)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英漢對照】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 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 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 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 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 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處尋。

A SONG OF PEACH-BLOSSOM RIVER

Wang Wei

A fisherman is drifting, enjoying the spring mountains,

And the peach-trees on both banks lead him to an ancient source.

Watching the fresh-coloured trees, he never thinks of distance

Till he comes to the end of the blue stream and suddenly- strange men!

It's a cave-with a mouth so narrow that he has to crawl through;

But then it opens wide again on a broad and level path --

And far beyond he faces clouds crowning a reach of trees,

And thousands of houses shadowed round with flowers and bamboos....

Woodsmen tell him their names in the ancient speech of Han;

And clothes of the Qin Dynasty are worn by all these people

Living on the uplands, above the Wuling River,

On farms and in gardens that are like a world apart,

Their dwellings at peace under pines in the clear moon,

Until sunrise fills the low sky with crowing and barking.

...At news of a stranger the people all assemble,

And each of them invites him home and asks him where he was born.

Alleys and paths are cleared for him of petals in the morning,

And fishermen and farmers bring him their loads at dusk....

They had left the world long ago, they had come here seeking refuge;

They have lived like angels ever since, blessedly far away,

No one in the cave knowing anything outside,

Outsiders viewing only empty mountains and thick clouds.

...The fisherman, unaware of his great good fortune,

Begins to think of country, of home, of worldly ties,

Finds his way out of the cave again, past mountains and past rivers,

Intending some time to return, when he has told his kin.

He studies every step he takes, fixes it well in mind,

And forgets that cliffs and peaks may vary their appearance.

...It is certain that to enter through the deepness of the mountain,

A green river leads you, into a misty wood.

But now, with spring-floods everywhere and floating peachpetals --

Which is the way to go, to find that hidden source?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ci/tangshi/721489.html

相關閱讀:唐詩《終南別業(yè)》王維賞析
長干行·家臨九江水
早秋?許渾_翻譯注釋賞析
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
唐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