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月夜憶舍弟?杜甫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月夜憶舍弟》由杜甫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杜甫有四個弟弟:穎、觀、豐、占,這時只有杜占隨著地,其他三個散居在山東、河南。這首持抒發(fā)了詩人對諸弟及家鄉(xiāng)的懷念。感嘆由于戰(zhàn)亂而造成的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遭遇。"月是故鄉(xiāng)明"句,頗道人之思親戀鄉(xiāng)之意!独疃旁娺x》:"此二句妙絕古今矣。其原始從江淹《別賦》'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xiāng)之明,憶在故鄉(xiāng)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解】

  1.舍弟:對他人稱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軍鼓。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4.秋邊: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5.露從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長:一直,老是。

  8.達:到。

  9.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

  10. 未休兵: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

【韻譯】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xiāng)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偸菬o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翻譯】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jié)氣,月亮還是故鄉(xiāng)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zhàn)亂頻繁沒有停止。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zhàn)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xiāng)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xiāng)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評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对乱箲浬岬堋芳词撬敃r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wěn)。”(《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xiāng)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張明非)

【賞析】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fā)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zhàn)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zhàn)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么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后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后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后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zhàn)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點評】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zhàn)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jié)和地點。當時的季節(jié)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jié)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后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zhàn)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zhàn)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后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zhàn)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唐詩手札:

  梁啟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這么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么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蕩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英漢對照】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ON A MOONLIGHT NIGHT

Du Fu

A wanderer hears drums portending battle.

By the first call of autumn from a wildgoose at the border,

He knows that the dews tonight will be frost.

...How much brighter the moonlight is at home!

O my brothers, lost and scattered,

What is life to me without you?

Yet if missives in time of peace go wrong --

What can I hope for during war?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tangshi/746003.html

相關閱讀:《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賞析】原文+注譯
麗人行?杜甫_翻譯注釋賞析
子夜吳歌·夏歌
八陣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