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破山寺后禪院》由常建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旨在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抒發(fā)寄情山水之胸懷。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山,入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靜的后院,面對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賞,寄托自己遁世情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靜凈。起句對偶,頷聯(lián)反而對得不工整,雖屬五律,卻有古體詩的風(fēng)韻。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注:此處“曲、竹”、“俱、都”和“但余、惟聞”是兩種版本,請大家不要無謂的更改!
【注評】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時間。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自興建至盛唐時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稱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樹的梢頭。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叢中,氣氛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處:幽靜之處。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二句寫禪房幽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鳥性:禽鳥的習(xí)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杖诵模菏谷诵闹械碾s念消除?眨盒稳菰~用作動詞,使……空。 ○觀賞山光水色,觸發(fā)了出世的情思。
萬籟(1ài)此俱寂,但馀鐘磬(qìng)音。 萬籟:一切聲音。籟:空穴里發(fā)出的聲。這里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俱:副詞。全都。寂:沉寂,聽不到。但:只。馀:剩下。鐘磬音:敲擊鐘磐所發(fā)出的聲音。磐: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像缽,銅鐵鑄成。寺院誦經(jīng)、齋供時以鐘磐之聲為號,發(fā)動用鐘,止歌用磐。 ○以鐘磐音結(jié)束全篇,更加突現(xiàn)古寺之幽。
【注解】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2、[曲]:彎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陽。
4、[禪房]:僧侶們的住所
5、[萬籟]:各種聲音;[,凡是能發(fā)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7、[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聞”、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靜。
14、[悅]:用作動詞,使……高興
15、[竹徑]:一作“曲徑”。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huán)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鐘磬:寺院里誦經(jīng),齋供時打擊鐘磬作為信號。
19、[入]:進入。
20、[古寺]:指興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樹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鳥性]:禽鳥的習(xí)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禪院。初日:早上的太陽。
【翻譯】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韻譯】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cè)壶B性情,碧潭映影凈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只聽到院里的鐘磬聲音……
【講解】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shù)上相當(dāng)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jīng)·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dǎo)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diào)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lián)用流水對,而次聯(lián)不對仗,是出于構(gòu)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gòu)思造意的優(yōu)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fā)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jié),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gòu)思,恰如唐代殷?評常建詩歌藝術(shù)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gòu)思巧妙,善于引導(dǎo)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gòu)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jīng)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fā)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gòu)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yōu)閑適意的情調(diào),但各有獨特風(fēng)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yōu)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diào),但風(fēng)格閑雅清警,藝術(shù)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賞析】
破山寺:又名興福寺,建于南朝齊時。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蘇常熟縣。
這首詩,是常建諸詩中最受后人稱道的!逗轳x父詩話》載:“丹陽殷?撰《河岳英靈集》,首列常建詩,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為警策。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數(shù)語,竟不能得以為恨。予謂建此詩全篇皆工。不獨此兩聯(lián)而已。”殷?是常建同時代人,歐陽修和洪芻都是宋代人,可以說此詩問世不久,就受到人們的賞識和推崇。
從南齊建寺到常建賦詩之時,破山寺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可算是一處古跡了。詩的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這是如實的記事寫景。天剛蒙蒙亮,詩人便登上破山,來到了興福寺。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陽光鋪灑在寺內(nèi)外郁郁蔥蔥的林木上,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吹竭@一切,詩人感到心清目爽,詩興隨之而生。“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旁長滿了翠竹的羊腸小徑,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處。參差錯落的撣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異木之中。這一聯(lián)寫了竹林、小路、花木、禪房,描繪出一個美妙幽寂的環(huán)境。“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陽光,在草木山石間相互輝映,許多色彩斑斕的山鳥在花間枝頭蹦跳著,鳴唱著,顯得是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令人羨慕。傍山叢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見底。微風(fēng)吹過,泛起一層層波紋。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進了詩人的身影。隨著水波的顫動,詩人頓然生出一種了悟之感。此前積蓄縈繞在心頭的無數(shù)塵俗雜想蕩然無存,自己已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難分彼此了。“萬?此俱寂,但余鐘磬聲。”詩人覺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邊乃至整個世界是那樣的清凈,只偶爾還能聽到仿佛是天外傳來的一兩聲緩慢的鐘磬聲。此刻,詩人的心靈完全得到了凈化。得到了安寧。
通觀全詩,我們看到這首詩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情操、審美心理, 與禪宗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自南朝宋末,佛教禪學(xué)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由古印度天竺來我國傳法以后,禪宗便在我國的思想文化領(lǐng)域漸漸滲透開來。禪宗重視現(xiàn)世的內(nèi)心自我解脫.尤其注意從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中得到啟示.從大自然的陶冶欣賞中獲得超悟。在詩歌中,常常是通過清凈、恬淡,幽寒、曠遠的景物,創(chuàng)造出一種寂寥,寧靜,超塵脫俗的意境。常建這首詩.是一首題壁詩。所題為佛寺?lián)墼海伿撬轮芯拔,表現(xiàn)了一種幽靜空寂的氛圍,并以此實現(xiàn)心靈的超脫頓悟,達到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平衡。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來看,常建一生“淪于一尉”,仕途很不得志。辭官歸隱后,他對社會現(xiàn)實也并沒有完全忘卻。在他的寫邊塞題材的詩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對世事的感憤,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jié)合這些再來讀常建的山水田園詩,就會發(fā)現(xiàn),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擺脫塵俗的干擾。應(yīng)該說,《題破山寺后撣院》同樣也是作者這種心境的反映。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評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xiàn)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jié)束。
小結(jié):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古寺什么樣的氛圍?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么關(guān)系?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誦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jīng)·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dǎo)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
【簡析】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fēng)景名區(qū),現(xiàn)已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fēng)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lǐng)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游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向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fēng)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lián)是入寺之后的經(jīng)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里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xiàn)出獨特的環(huán)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贊嘆之情。詩的第三聯(lián)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里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后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huán)境而言,說這里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cè)说亩,而且可以凈化人的靈魂。游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tài),一到這里經(jīng)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fù),使精神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巖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jié)構(gòu)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yīng),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xiàn)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里的陽光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于領(lǐng)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里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gòu)成破山寺這一塊凈土。詩的尾聯(lián)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贊。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回蕩,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贊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游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字調(diào)句基礎(chǔ)知識舉要】
萬籟俱寂
萬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形容周圍環(huán)境非常安靜。成語“萬籟俱寂”的出處,正是常建本詩“萬籟此俱寂”之句。
曲徑通幽
“曲徑通幽”用作成語,意思是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僻隱的處所。語出本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別的本子作“曲徑”。
【作者介紹】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唐才子傳》說常建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2006年有古碑證籍常建的祖籍為邢臺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年為盱眙尉。后隱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游無顯貴。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shù)上有獨特造詣。殷?《河岳英靈集》首列常建詩,評論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并舉“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處》)等句,稱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將軍墓》,認為善敘悲怨,勝過潘岳。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fēng)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xiàn)實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zé),這在占相當(dāng)比重的邊塞詩中尤為明顯。有《常建集》。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常建其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于一尉,士論悲之。詩一卷。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http://)
常建的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shù)上有獨特造詣,F(xiàn)存詩57首,數(shù)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常建的詩題材比較狹隘,雖然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fēng)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題破山寺后禪院》、《吊王將軍墓》,尤其前一首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lián),廣為古今傳誦。他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邊塞詩。今存《常建詩集》3卷和《常建集》2卷。常建其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于一尉,士論悲之。詩一卷。
【英漢對照】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余鐘磬音。
A BUDDHIST RETREAT BEHIND BROKEN-MOUNTAIN TEMPLE
Chang Jian
In the pure morning, near the old temple,
Where early sunlight points the tree-tops,
My path has wound, through a sheltered hollow
Of boughs and flowers, to a Buddhist retreat.
Here birds are alive with mountain-light,
And the mind of man touches peace in a pool,
And a thousand sounds are quieted
By the breathing of a temple-bell.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tangshi/763659.html
相關(guān)閱讀:韋應(yīng)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 賞析
杜牧詩選泊秦淮
《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原文+注譯
詠懷古跡·其一
《相思》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