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詠懷古跡?其一?杜甫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詠懷古跡·其一》由杜甫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对亼压袍E》五首是杜甫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詩。作者于代宗大歷元年(766),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開首詠懷的是庾信,這是因為詩人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說:“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首聯(lián)寫安史之亂起,漂泊入蜀居無定處。頷聯(lián)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頸聯(lián)寫安祿山狡猾反復,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末聯(lián)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凄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xiāng)國之思。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

  相關閱讀:《詠懷古跡·其一》、《詠懷古跡·其二》、《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其四》、《詠懷古跡·其五》、《杜甫唐詩代表作品賞析》。

【原文】

《詠懷古跡·其一》

作者: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注解】

1、支離:猶流離。

2、東北風塵際:指安祿山叛亂時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風塵:比喻戰(zhàn)亂。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貴州兩省接界處,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說自己與溪人共處。

5、羯胡:指安祿山。安祿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種。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詞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還:飄泊異地,欲歸不得。

8、庾信兩句:庾信,梁朝詩人,字子山,新野(今屬河南)人。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懷鄉(xiāng)關之思,曾作《哀江南賦》以寄其意。這里把安??祿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鄉(xiāng)國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譯】

  戰(zhàn)亂中在長安東北一帶流離,天地間漂泊在西南地區(qū)。長久地停留在三峽的房屋中,在五溪與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復無常,詩人傷懷的時候還沒有回還。庾信一生最凄涼,晚年作的詩震動了江關。

【韻譯】

戰(zhàn)亂之際,我在東北一帶顛沛流離;輾轉入蜀,更是居無定處漂泊東西。

我在三峽的樓臺,留滯了不少日月;在湘貴交界,與五溪夷人共處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變,終究不可信賴;詞客常憂亂傷時,我仍然流落外地。

撫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蕭條索寞;他晚年的詩斌,驚動江關傳之千里。

【評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是第一首。戰(zhàn)亂中詩人流離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鄉(xiāng),借憑吊庾信,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全詩感情深沉,誠摯感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是主要通過自身的遭遇來詠懷。從“支離”、“漂泊”里寫出自己遭遇的不幸,從“淹日月”、“且未還”里寫出思鄉(xiāng)之情。結合“羯胡事主”來感慨時事。從瘐信的身世聯(lián)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傷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亂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亂漂泊西南,寫出同樣不能返回家園的無奈何故國之思強烈。

  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此‘詠懷’也,與‘古跡’無涉,與下四首,亦無關會。”意思是《詠懷古跡》借古跡以抒己懷,專詠古跡,合則為組詩,分則為詠懷。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嬙,皆嘆其才之不得用;詠蜀主劉備與諸葛武侯,感君臣際會之難;通過懷古,抒發(fā)自己的身世感嘆和內心感受。

  “支離東北”、“漂泊西南”,直指詩人最痛心之處,概括了無數離亂痛苦和無限愁腸。“東北風塵”指安史之亂;“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寫“漂泊之感”。“三峽樓臺”,說夔府山居,“淹日月”,寫久滯無聊。夔南五溪是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雜處之地,因此稱“衣服共云山”。久滯異地,無限痛楚,卻冠以“樓臺”、“日月”、“衣服”、“云山”的輕松之詞,這是以樂寫哀的手法。五六句賓主雙關,以流水對句,轉入時事。“羯胡”句追述安祿山叛亂。“詞客”句以詞客自比,并連帶下文庾信,寫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時”,以庾信作結。庾信之“蕭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蕭瑟;庾信之“暮年”實為杜甫之暮年;“詞客”之“暮年”只有“詩賦”可慰“平生”,這是自慰,自哀,詩人正是從詠古中以述懷,庾信以其絕世之詩賦“動”其“鄉(xiāng)關”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絕世之詩歌“系”其“故園”之心。

【講解】

  《詠懷古跡》是杜甫又一組著名的律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從夔州到達江陵的前后。題目為《詠懷古跡五首》,而所謂的“古跡”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廟、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廟)、湖北秭歸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眾所周知,詠懷和懷古本是兩體,雖然詠懷詩中常含有懷古的題材,懷古詩也多半是借以抒懷,但像杜甫這樣明確的在“古跡”前冠以“懷古”的題目還是比較罕見的。這五首詩各詠一個古跡,然而其對于古跡的描寫所占比重很小,重點在于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換言之,詩所詠古跡都不是為懷古而作,而是藉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清人楊倫說:“庾信避難,由建康至江陵,雖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類是,故借以發(fā)端。次詠宋玉,以文章同調相憐,詠明妃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則有感于君臣之際焉”。(《杜詩鏡銓》卷十三)。五首詩通過對庾信、宋玉、昭君、劉備、諸葛亮等歷史人物事跡的追懷,抒發(fā)了詩人仕途失意,漂泊流離的身世之感,表現了詩人對國家政治的強烈關心。這種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敘懷的方式,而是通過追懷古跡這種含蓄詠嘆的方式來表現,所以顯得更加風流搖曳,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總體風格是沉郁悲涼,工麗渾厚。

  在藝術形式上,這五首詩和《秋興八首》一樣,都是作者七言律詩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詩既脈絡貫通互為呼應,同時又各為一章,各自獨立。雖然所詠均是身世之感,家國之憂,但各首有各自的觸發(fā)點,因而表現方法也無一雷同。

  本篇是組詩的第一首。詠庾信在江陵的遺跡,借庾信生平抒發(fā)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詠庾信,我們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跡簡單的介紹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齊梁時著名的宮廷詩人,出入梁朝宮廷,深受東宮蕭綱的寵信,與當時在東宮任職的徐?、徐陵父子寫了不少宮體詩賦,世稱“徐陵體”。侯景之亂,他任建康令,兵敗潰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衛(wèi)將軍加散騎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羈留長安,屈仕敵國,后又仕北周。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職。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長安。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這首詩只是從兩人都因胡羯之亂而后半生漂泊他鄉(xiāng)這一點著眼,超越時空的隔閡,有意無意的將二人的生平編織在一起。第一句“支離東北風塵際”,“支離”,形體不全貌,“風塵”指戰(zhàn)亂。這首詩正是安史之亂平定不久而藩鎮(zhèn)割據正開始形成的時候。詩的開頭一句就是對這種局勢的概括。七個字形象的寫出了當時藩鎮(zhèn)割據、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會現實。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間”寫自己漂泊西蜀夔州過著顛沛流離的痛苦生活。“天地間”三字是對入蜀八年以來輾轉于成都、梓洲、閬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寫。開頭兩句即對仗,從“東北”到“西南”,從國家形勢到個人遭遇,不僅用筆蒼勁老練,意境開闊蒼涼,而且憂國憂民之感與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緊承二句,具體描寫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峽”指代夔州,“樓臺”則指詩人居住的西閣,“五溪”是古代少數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說,自己身滯山城,欲歸不能,一天天的徒費光陰。下句說,夔州乃僻遠之地,華裔雜居,使人更添故國之思。前半首大筆掃過東北到西南的廣闊空間,落到眼前三峽五溪的滯留之地,本是寫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亂而漂泊西南的境況。東北風塵指的是安祿山從東北的范陽作亂。但梁朝的侯景之亂也源于東魏的河南,相對江南的梁而言也是發(fā)自東北。漂泊西南當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滯留夔州這段經歷。但庾信在侯景進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輔佐梁元帝,相對原來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峽樓臺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樣也是在江陵呆過三年的庾信。只不過兩人一在三峽內,一在三峽口,而五溪離夔州和江陵都不遠。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嘆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這蠻族雜居之鄉(xiāng),又句句映帶著庾信類似的身世遭際。

  五六兩句轉筆寫庾信,同時又兼寫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將侯景,“詞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雖位居開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羈留異地,內心仍十分痛苦。“詞客哀時且未還”正詠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牽和,后半首過渡寫庾信,從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脈卻很順暢。安祿山和侯景一樣,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無賴小人,哀時而至今未能回鄉(xiāng)的詞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實際上是對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總結,也是這首詩詠懷的主旨所在。由于詩體為詠古跡,所以結尾還是落到庾信,同時又和頸聯(lián)兩句相銜接。“蕭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羈留長達27年失去故國的處境和心情。“江關”即鄉(xiāng)關,故國!吨軙/庾信傳》載: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xiāng)關之思,乃做《哀江南賦》以致其意。結尾兩句即化用上述之意,書寫庾信對故國的深沉懷念。同時,又以庾信自比,抒寫自己暮年漂泊心懷故國的情思。全詩至此結束,結的深刻婉轉,沉痛凄惻。

  概括而言,這首詩主要是抒寫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寫當時國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為后文伏筆。五六兩句轉筆寫庾信,雖即事自喻,卻又妙在自然貼切,不漏痕跡。最后兩句寫出庾信,點出詩題。從結構言,此詩前半首以詠杜為主,映帶庾信,后半首以詠庾為主,映帶杜甫。前后對稱,杜中有庾,庾中有杜。這就巧妙地運用七律的章法結構完美的表現了借庾信以詠懷的主題。

【相關閱讀】

  杜甫《詠懷古跡》詩的題義和寫作時間

  作者:王運熙

  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的內容主旨,歷來注杜詩者大抵認為是通過歌詠古跡來抒發(fā)懷抱。楊倫《杜詩鏡詮》(卷十三)于此說得頗為簡明扼要,茲舉以為例。其言曰:

  此五章乃借古跡以詠懷也。庾信避難,由建康至江陵,雖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飄泊類是,故借以發(fā)端。次詠宋玉以文章同調相憐;詠明妃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則有感于君臣之際焉;蛞墒渍屡c古跡不合,欲割取另為一章,何其固也。

  王嗣?《杜臆》曰:“五詩皆借古跡以見己懷。”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七)引《杜臆》之言,表示同意。說《詠懷古跡》詩五首借古跡來詠懷,從詩的內容說應當沒有問題,問題是題目中的“詠懷”二字是否意為“歌詠懷抱”。如是,那“詠懷古跡”四字當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如果把“詠懷古跡”直接解釋為“借古跡以詠懷”,像《杜臆》、《杜詩鏡詮》那樣,也不合行文常理。“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如果直接解釋題目含義,就顯得牽強了。自從阮籍寫了著名的《詠懷》組詩后,后代寫詠懷、遣懷一類詩者,紛紛不絕。庾信有《擬詠懷》詩二十七首,杜甫也寫了不少以述懷、詠懷、書懷等為題的詩,因而人們對《詠懷古跡》詩,很容易把“詠懷”二字理解為歌詠懷抱。清代注杜詩者往往如此。“顧宸則謂因己懷而感古跡,黃生則謂因古跡而自詠懷”(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在題義解釋上都不能擺脫“懷抱”二字的束縛。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應當把詩的內容主旨和題目含義二者區(qū)別開來。從內容主旨講,確是借古跡以詠懷抱;從題目含義講,則“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含義就是歌詠懷念古跡,這樣就很通順了。這樣解釋題目,并不妨礙我們對詩的內容主旨的理解。作品的題目大抵字數比較簡約,除少數篇章外,詩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作品的內容主旨寫出來。杜甫有《公安縣懷古》(五律)一詩云: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zhàn)伐名。

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此詩首二句提及呂蒙營、劉備城,都是古跡,第五句“灑落君臣契”抒發(fā)君臣遇合之感,全詩也有借古跡以詠懷的內容,與《詠懷古跡》詩相近。詠懷古跡,實際就是懷古跡,但三個字顯得不順,故于前面加一“詠”字,不意遂引起后來誤會!抖旁娫斪ⅰ吩谶@個問題上也說得不明確,前后有些自相抵牾。它于第一首下曰:“首章詠懷,以庾信自方也。”似乎把題目中的“詠懷”二字解為歌詠懷抱。于后面四首下分別說:“此懷宋玉宅也。”“此懷昭君村也。”“此懷先生廟也。”“此懷武侯也。”又似乎把題目中的“懷”字理解為懷念。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則強調指出,首章是詠懷抱,其言曰:“朱本題下注云:吳本作《詠懷》一章,《古跡》四首。此頗有見,惜未疏言其故。愚則謂此題四字,本兩題也,或同時所作,偽合為一耳。并讀殊不成語,必非原文。”浦起龍認定詠懷是詠懷抱,因而覺得詠懷古跡四字“并讀殊不成語”;如果把詠懷解釋為歌詠懷念,四字連讀就不成問題了!对亼压袍E》共五首,按體例是每首各詠一古跡。但第一首僅提庾信,沒有提有關庾信的古跡。《杜臆》認為古跡是指江陵的庾信宅,其言曰:“其古跡則庾信宅也。宅在荊州。”按庾信《哀江南賦》有云:“值五馬之南奔,逢三星之東聚。彼凌江而建國,始播遷于吾祖。……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這是說他祖先庾滔遭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南奔江陵,在宋玉宅舊址營建住宅。唐余知古《渚宮故事》(一名《諸宮舊事》)曰:“庾信因侯景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故《哀江南賦》云。后杜甫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李商隱詩:‘可憐留著臨江宅,異代應教庾信居。’是其證矣。”(倪?《庾子山集注》卷二引)可見江陵的庾信宅,即在宋玉宅故址。《詠懷古跡》五首,第一和第二首,第四和第五首關系均致密切。第二首點明宋玉故宅,第一首沒有直接提到,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首未明言武侯祠廟,而第五首不言廟,僅提諸葛遺像,互見之筆法有些仿佛。又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六荊州部份有曰:“子晉廟,有枯樹,庾子山感而成賦。”這一傳說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在唐宋時代,在江陵的有關庾信的古跡和傳說,是頗受人們重視的。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下面討論《詠懷古跡》五首的寫作時間。歷來杜詩注家大致都認為此詩作于杜甫居住夔州期間!抖旁娫斪ⅰ芬纤吸S鶴《黃氏補注杜詩》曰:“此當是大歷元年夔州作。”(黃鶴注杜詩,注意作品編年。)可見把《詠懷古跡》定為夔州時作,出于宋代杜詩注家的推論。但細按五首內容,此說殊可疑。我認為第四、五兩首當作于夔州,后三者則當為離夔州東下時所作。下面分別就各篇內容作一些考察、分析。先說第四、五兩首。第四首言及劉備崩于永安宮。永安宮在夔州,《杜詩詳注》引《華陽國志》曰:“先主戰(zhàn)敗,委舟舫,由步道還魚?(即夔州)。改魚?為永安。……明年四月,殂于永安宮。”又引《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先主改魚?為永安,仍于州之西七里別置永安宮。”宋人所編《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四部叢刊》本)卷六于此屬下引王洙曰:“公(指杜甫)自注云:殿今為寺廟,在宮東。”說明永安宮之殿堂唐時在故址上建立寺廟。杜甫在夔州時,當親至其地,故自注十分具體。第五首次句云:“宗臣遺像肅清高。”此諸葛遺像即為上首所云武侯祠屋中之塑像。以上兩詩當為杜甫在夔州游覽古跡、目睹劉備、諸葛亮祠屋后所作。

  次說第三首。詩詠王昭君,首二句提到荊門、明妃村。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其東則地勢平坦。王昭君是歸州(今湖北秭歸)人,其地有昭君村。王洙曰:“歸州有昭君村。下有香溪,俗傳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十三引)《杜詩詳注》引《一統(tǒng)志》:“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秭歸在荊門之西。此首當為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秭歸時所作。自白帝城至秭歸,途經瞿塘峽和漫長的巫峽,有百余里之遙,杜甫不可能在夔州時東游秭歸再回夔州寫作此篇。又杜甫在夔州東下途中所寫的《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詩有云:“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提到昭君宅。昭君宅當在昭君村。《杜詩詳注》引《太平寰宇記》:“歸州巴東有王昭君宅。”這兩句詩也可幫助證《詠懷古跡》第三首當為途經歸州后所作。

  再說第二首。此篇懷宋玉。第五句之“江山故宅”,指宋玉宅。第六句之“云雨荒臺”,指宋玉《高唐賦》所賦之臺。關于宋玉宅,《杜詩詳注》引宋趙彥材曰:“歸州、荊州皆有宋玉宅,此言歸州宅也。”按宋玉《高唐賦序》載:“昔先王嘗游高唐,夢見一婦人,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節(jié)錄)宋玉所賦本為寓言,但后世形成傳說。《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夔州巫山縣記載:“楚宮,在縣西北二百步,在陽臺古城內。即襄王所游之地。”又載:“陽云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宋玉賦云,游陽云之臺,望高唐之觀,即此。”如上所說,假如宋玉宅在歸州,荒臺(陽臺)、楚宮均在巫山縣,那此篇當為杜甫舟行途經巫山、歸州時所作。杜甫《夔州歌》有云:“巫峽曾經寶屏見,楚宮猶對碧峰疑。”楚宮也指巫山一帶之楚宮。但此篇所詠古跡之地址,也可作另一種理解。江山故宅,指荊州之宋玉宅。云雨荒臺,指云夢澤之臺。按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李善注引張揖曰:“云夢,楚藪也,在南郡華容縣,其中有臺觀。”(華容縣在江陵東南)。蓋巫山神女住在陽臺,而楚王作夢,則在云夢澤之臺。又楚宮,也可指江陵一帶的楚宮。江陵為楚國都城(即郢都),其地當時有規(guī)模頗大的楚國宮殿。假如這樣理解,那此篇當為杜甫到達江陵以后所作。杜甫舟近江陵,舟人指點楚宮遺址,已疑不能明。(按詩云“最是楚宮俱泯滅”,著一“俱”字,似是指龐大的宮殿群,則以指江陵之楚宮更為確切。)其后到江陵城、目睹宋玉宅(即后來的庾信宅),有感于宋玉所賦云夢澤高唐觀之事,因而寫作此篇。以上兩種解釋,不管是哪一種更準確,但當為杜甫離開夔州以后所作,這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最后說第一首。如上所述,江陵有庾信宅,此篇詠庾信,當作於江陵!抖乓堋氛J為此篇所詠古跡是庾信宅,有曰:“宅在荊州,公未到荊,而將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詠懷而先及之。”以為這是杜甫在將到江陵前預為之作,恐非是。又此篇第三、四句云:“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按《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溪、??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也。”其地在今湖南西部。此詩以五溪與三峽對稱,用以指兩湖地區(qū)。我認為這兩句杜甫除敘述寫此詩時的生活環(huán)境外,還點明了全詩五首所詠古跡的地域。劉備、諸葛亮祠廟、昭君村在三峽地區(qū),荊州的宋玉宅、庾信宅則在兩湖地區(qū)。從這方面看,把此篇置于五章之首,也是比較合適的。

  總之,《詠懷古跡》五首,當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xù)寫成,最后寫定則在到達江陵以后。如果說五首出于一時手筆,那揆之情理,應當出自寓居江陵時刻,前面數章是追憶所見所聞古跡;而不可能是在夔州為昭君村、江陵宋玉庾信宅預先落筆。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晉代名將杜預十三世孫,曾祖依藝為鞏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生于鞏縣。

  杜甫35歲以前,讀書和漫游吳、越、齊、趙各地,曾參加過進士考試。玄宗天寶5年進京求官,困居長安10年,才得到一個小官職。不久,安祿山叛亂爆發(fā),他帶著家眷逃難,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即位的消息后,便將家眷安置在?州(今陜西富縣)城外的羌村,只身趕往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解往長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靈武,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曾因直諫觸怒肅宗,許他探望?州的家眷。兩京收復肅宗還長安后,仍為左拾遺,后坐房?黨,出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參軍,759年遇上大饑荒,迫于生計,棄官攜家西行,去投靠親友,輾轉流落到成都,經友人嚴武薦舉,任西川節(jié)度使幕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蜀南下,途中因故滯留夔州兩年,至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出峽,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歷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懷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憂國憂民,“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即使抒寫個人情懷的作品,也總是與國運相連。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之后,他逐漸認識了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作品予以了真實的反映,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他被譽為“詩史”、“詩圣”,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贊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英漢對照】

詠懷古跡五首(之一)

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

Du Fu

Forlorn in the northeast among wind and dust,

D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Lingering for days and months in towers and terraces at the Three Gorges,

Sharing clouds and mountains with the costumes of the Five Streams.

The barbarian serving the ruler in the end was unreliable.

The wandering poet lamenting the times had no chance to return.

Yu Xin throughout his life was most miserable,

In his waning years his poetry stirred the land of rivers and passes.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tangshi/823874.html

相關閱讀: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
長干行·家臨九江水
早秋?許渾_翻譯注釋賞析
唐詩《終南別業(yè)》王維賞析
唐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