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燕歌行?并序?高適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燕歌行·并序》由高適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高適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邊塞詩約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這首《燕歌行》。這首詩堪稱盛唐邊塞詩最杰出的代表。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士兵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士兵,諷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將軍!堆喔栊小凡粌H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解】

1.《燕歌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前人曹丕、蕭繹、庾信所作,多為思婦懷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張公:此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zhàn)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zhàn)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3."漢家"四句:開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與契、奚之間戰(zhàn)事不斷(參《通鑒》213卷)。漢將:指張守?將領。"非常賜顏色":破格賜予榮耀。

4.?金伐鼓:軍中鳴金擊鼓。榆關:山海關。逶迤:連綿不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此借指東北沿海一帶。

5.羽書: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瀚海:大沙漠。獵火:狩獵時所舉之火。狼山:陰山山脈西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當時戰(zhàn)場。

6.憑陵:逼壓。

7.窮秋:深秋。腓(一作衰):變黃。隋虞世基《隴頭吟》"窮秋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8."身當"二句:一寫主帥受皇恩而輕敵;一寫戰(zhàn)士拼死苦戰(zhàn)也未能沖破敵人的包圍。

9.鐵衣:借指將士!赌咎m辭》:"寒光照鐵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10.城南:長安城南,當時是百姓居住區(qū);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此泛指東北戰(zhàn)場。

11.邊風飄?:一作邊庭飄飄,形容邊塞戰(zhàn)場動蕩不寧。絕域:更遙遠的邊陲。"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12.三時:早、午、晚。陣云:戰(zhàn)云。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

13.死節(jié):為節(jié)義而死,此指國捐軀。

14.李將軍:指漢將軍李廣,能征善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常身先士卒,又體恤將士,被后世視為好將軍的典范。事見《史記·李將軍傳》。

【韻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

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講解】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堪稱盛唐邊塞詩最杰出的代表。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士兵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士兵,諷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將軍。

  第一段八句,寫出師。開頭交代戰(zhàn)爭的地點及性質,寫唐軍出師時一往無前的情景。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瀚海、狼山,逐步推進,概括了出征的歷程,氣氛也從緩和漸入緊張。

  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胡騎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戰(zhàn),浴血廝殺,而將軍們卻還在欣賞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戰(zhàn)爭必敗的原因。接著寫力竭兵稀,重圍解難。

  第三段八句,寫被圍。處在被圍困險境中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軀,不能沒有兒女、夫婦之情,然而大敵當前,只能忍受“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第四段結尾四句,短兵相接,運用“李廣難封”的歷史典故,譏諷了冒進貪功的漢將,揭示了將士們的思想境界。他們拼死血戰(zhàn),含辛茹苦,甚至為國捐軀,并非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這比眾多為封萬戶候而立功邊塞人的思想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寫作特點

  1.概括描寫與具體描寫相結合。

  這首詩是在詩人過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礎上,加上張守?軍中之事的觸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實際上是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的戍邊生活。作者通過一次行軍出征的描寫,高度贊揚了士兵奮不顧身,殺敵立功的精神,也表現(xiàn)了他們長期戍邊的思鄉(xiāng)之情,抨擊了邊防將領的驕奢。

  2.采用對比的方法,揭示軍隊內部矛盾。

  從全詩來看,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zhàn)敗后的困苦凄涼是鮮明的對比。從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3.平仄相間、抑揚有致。

  詩極流暢,四句一換韻,四句是音樂單位也是意義單位。四句一組的詩句非但換韻,也換平仄,造成平仄相間、抑揚有致的效果。此詩雖是古風,但也采用了一些對偶句,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等都是對仗工整的詩句,經過了慘淡經營而至于自然無跡。表現(xiàn)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風的特征。

  《燕歌行》是否歌頌了“不義之戰(zhàn)”?

  詩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詩人所吟詠的是某一場戰(zhàn)爭,所指非常具體。因為這個原因,在對這首詩的評價方面,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此詩作于開元年間。唐玄宗統(tǒng)治時,既出現(xiàn)過開元盛世,也出現(xiàn)了安祿山叛亂、唐軍經常在邊疆尋釁開戰(zhàn)等事。尤其開元二十六年(738),本詩寫作前后,唐軍正大打其周邊少數(shù)民族。有人據(jù)此指出高適歌頌的是“不義之戰(zhàn)”,因而這個作品是應受批判的。

  我們認為歷史、文學雖相通卻不完全相同。當然假如是紀實文學,又另當別論。但這首詩是“感而和之”的文學創(chuàng)作,顯然有所蹈虛,不完全寫實。這是一首感嘆當時戰(zhàn)爭普遍特征與問題的作品。中國古典文學文史互滲,然而歷史素材與借助這一素材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境界之間很多是存在重大差異的,如《三國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生活中的楊玉環(huán)并不等于《長生殿》中的楊玉環(huán)。因此《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

【賞析】

  《燕歌行》不僅是高?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727),高?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梢娝麑|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經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傳》)。高?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xiàn)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貞衔,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lián),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shù),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shù)不勝數(shù),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評語)。

【評析】

  自開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唐幽州節(jié)度使趙含章是個貪婪無能之輩,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偉率軍勝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將兵敗,六千余唐軍戰(zhàn)死。同年十二月,張守?為幽州節(jié)度使,勝契丹,次年受封賞。開元二十六部下兵敗。張隱瞞敗績。高適此詩所寫即這場歷時多年的戰(zhàn)爭。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很豐富、復雜、深刻:1、歌頌愛國將士英勇抗敵,艱苦征戰(zhàn);2、譴責邊防失策、將帥無能,致使戰(zhàn)爭曠日持久;寫軍中苦樂不均,令戰(zhàn)士心寒,諷刺將帥驕奢,不恤士卒;3、同情將士們在艱苦的戰(zhàn)爭中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有對比,有批評,有怨憤,有諷刺,有歌頌,有同情。涉及受戰(zhàn)爭牽連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將軍、士兵、思婦、敵人。表達了詩人對這場戰(zhàn)爭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對戰(zhàn)爭的普遍態(tài)度,因而被譽為盛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短圃娫u選》:"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諷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唐詩快》:"此是歌行本色。"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相看白刃血紛紛。”另方面也寫征夫思婦久別之苦,邊塞的荒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導。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閱讀練習】

  1.這首詩寫了征戰(zhàn)生活中的哪些內容?詩人對此持何種態(tài)度?

  答:這首詩描寫了征戰(zhàn)生活的全過程,包括:辭家去國、出師伐敵、浴血廝殺、重圍難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尤其是描寫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詩人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遭受極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批判不恤兵士的將軍。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2.本詩是怎樣通過鮮明的對比增強諷刺的力量的?

  答:從大段落看,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zhàn)敗后的困苦凄涼是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3.本詩運用律句很典型,充滿“金戈鐵馬之聲“,試作簡要分析。

  答:此詩雖是古風,但氣勢暢達,筆力矯健,采用了一些對偶句,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等都是對仗工整的詩句,經過了慘淡經營而卻自然無跡,有平仄交替、抑揚相交的效果,表現(xiàn)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風的特征。語言相當有氣勢,被譽為“金戈鐵馬之聲”。 貫注著雄健奔放的氣勢、激昂慷慨的精神。

【作者介紹】

  高適(701—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jié)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http://)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堆喔栊小分杏“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

【英漢對照】

燕歌行并序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 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 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 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那可度, 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 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 至今猶憶李將軍。

A SONG OF THE YAN COUNTRY

Gao Shi

In the sixth year of Kaiyuan, a friend returned from the border and showed me the Yan Song. Moved by what he told me of the expedition, I have written this poem to the same rhymes.

The northeastern border of China was dark with smoke and dust.

To repel the savage invaders, our generals, leaving their families,

Strode forth together, looking as heroes should look;

And having received from the Emperor his most gracious favour,

They marched to the beat of gong and drum through the Elm Pass.

They circled the Stone Tablet with a line of waving flags,

Till their captains over the Sea of Sand were twanging feathered orders.

The Tartar chieftain's hunting-fires glimmered along Wolf Mountain,

And heights and rivers were cold and bleak there at the outer border;

But soon the barbarians' horses were plunging through wind and rain.

Half of our men at the front were killed, but the other half are living,

And still at the camp beautiful girls dance for them and sing.

...As autumn ends in the grey sand, with the grasses all withered,

The few surviving watchers by the lonely wall at sunset,

Serving in a good cause, hold life and the foeman lightly.

And yet, for all that they have done, Elm Pass is still unsafe.

Still at the front, iron armour is worn and battered thin,

And here at home food-sticks are made of jade tears.

Still in this southern city young wives' hearts are breaking,

While soldiers at the northern border vainly look toward home.

The fury of the wind cuts our men's advance

In a place of death and blue void, with nothingness ahead.

Three times a day a cloud of slaughter rises over the camp;

And all night long the hour-drums shake their chilly booming,

Until white swords can be seen again, spattered with red blood.

...When death becomes a duty, who stops to think of fame?

Yet in speaking of the rigours of warfare on the desert

We name to this day Li, the great General, who lived long ago.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ci/tangshi/872913.html

相關閱讀:早秋?許渾_翻譯注釋賞析
長干行·家臨九江水
唐詩《終南別業(yè)》王維賞析
唐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
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