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遣悲懷?其三?元稹_翻譯注釋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遣悲懷·其三》由元稹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自傷身世不幸的詩。它運用典故,抒發(fā)無子喪偶之悲,進而以長鰥來報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癡,其語摯,吟來催人淚下。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相關閱讀:《遣悲懷(三首全)》、《遣悲懷·其一》、《遣悲懷·其二》、《遣悲懷·其三》、《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唐詩代表作品賞析》。

【原文】

《遣悲懷·其三》

作者:元稹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注解】

1、鄧攸句:晉鄧攸,字伯道,官河東太守,戰(zhàn)亂中舍子保侄,后終無子,時人乃有“天道無知,使伯道無兒”之語。尋知命:即將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歲時,??始由繼室裴氏生一子,名道護。尋:隨即。知命,指五十歲。

2、潘岳句:晉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詩三首,為世傳誦。猶費辭:意謂潘岳即使寫了那么悲痛的詩,對死者也等于白說。實是說自己。

3、同穴句:意謂死后縱合葬一處,但洞穴?冥,也難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翻譯】

  閑座著想你,為你傷悲也為自己傷悲。我已經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沒多長時間了。晉朝的鄧攸沒有兒子,他知道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樣……潘岳喪妻后寫了三首《悼亡》詩,也換回不來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詩篇其實都不過是多余的,因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樣……我死后會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還能期望什么呢?來生有緣再相見,再好好報答你,更是難以指望的呀!現(xiàn)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來報答你曾經為我受的苦……

【韻譯】

閑坐時我常常悲悼你,也常常自悲;縱使人生能活百年,仍然恰如一寐。

鄧攸終身無子,難道不是命運安排?潘岳悼詩寫得再好,也是心機枉費!

即使死后合葬,地府冥冥有何指望;要想來世再結良緣,更是虛妄難期。

我只有終夜睜著雙眼,長遠懷念你;以報答你終身清苦,從未喜笑開眉!

【評析】

  這是一首自傷身世不幸的詩。它運用典故,抒發(fā)無子喪偶之悲,進而以長鰥來報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癡,其語摯,吟來催人淚下。情之深、愛之切、思之強、痛之烈。怎么能不令人動容? 讀了這三首元稹寫給自己以故愛妻的詩后非常感動,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的女子呢? 怎么有這么大的魅力讓元稹如此這般的想她?……“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這樣的女子,這樣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愛呢?“貧賤夫妻百事哀”說出了天下許多貧賤夫妻的共同心聲,“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可惜這樣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卻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難怪元稹如此悲傷思戀她……全詩可謂言淺意深,如平常的語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說心里話,敘述自己思念的心聲。沒有強烈的抒情,但正是這種平淡的述說心聲卻更加感人致深,給人與強烈的震撼……

  “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于死者來說,也沒有什么意義,等于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于死后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為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遣悲懷》第三首詩是悼亡詩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冥和所望,他生?會更難期。”四句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在回憶和悼念亡妻之后的冷靜思考,得出與妻子“他生緣會”無望的結論,表現(xiàn)元稹不信命運和鬼神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反證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夢送錢財”,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夫妻情深。第三首詩是“悼亡”詩的核心和靈魂。“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兩句,是詩人遵從風俗,在妻子歸葬祖塋之夜,長夜無眠,表示對亡妻的悼念和報答。決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是詩人表示終生不再娶,并以此報答亡妻。這樣一來,對后來元稹和薛濤的戀情,以及續(xù)弦裴氏就可以理解了。還有人根據(jù)“鄧攸無子尋知命”句,得出元稹無子一說,則更是大相徑庭,韓愈在《監(jiān)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志銘》中記載韋氏“生五子,一女”,可見韋氏為元稹生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這也可以從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另外悼念韋氏的八首絕句中得到印證:“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咸陽泉下泥。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童稚癡狂撩亂走,繡球花仗滿堂前。病身一到?帷下,還向臨階背日眠”,由詩中可見,詩人不僅有子,而且還有一幼女。至于詩人后來寫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那則應該是為他與女詩人薛濤的戀情所作,與悼亡妻子根本無關了。這就是我對元稹“悼亡”詩《遣悲懷》的理解,寫出來供朋友一笑。我這里說的是學習唐詩,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讀讀,那只要選一種合適的版本,讀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注釋就夠了,未必要下這樣的大的功夫。

【作者介紹】

  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元稹為人剛直不阿,情感真摯,和白居易是一對摯友。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并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ㄏ掳榜R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誼”,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也為人津津樂道。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芳20的韋叢下嫁給24歲的詩人元稹。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校書郎。韋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考,但出身高門的韋叢并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墒窃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韋叢因病去世,年僅27歲。此時的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jiān)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最著名就是: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用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來表達對亡妻的無限懷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韋叢。

  《遣悲懷三首》【其二】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遣悲懷三首》作于韋叢去世后兩年。雖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納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對韋叢的感情是真摯的。我們不能用王維終不再娶的標準來衡量每個人。

  是的,也許我們無法像元白那樣風雅相深,但可以學習他們的患難與共;也許我們無法擁有像韋叢一樣的貼心愛人,但可以像他們一樣去關心身邊的人。

【英漢對照】

遣悲懷(之三)

元稹

閑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 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冥何所望? 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 報答平生未展眉。

AN ELEGY III

Yuan Zhen

I sit here alone, mourning for us both.

How many years do I lack now of my threescore and ten?

There have been better men than I to whom heaven denied a son,

There was a poet better than I whose dead wife could not hear him.

What have I to hope for in the darkness of our tomb?

You and I had little faith in a meeting after death-

Yet my open eyes can see all night

That lifelong trouble of your brow.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tangshi/929634.html

相關閱讀:唐詩《終南別業(yè)》王維賞析
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
唐詩《夜雨寄北》李商隱賞析
早秋?許渾_翻譯注釋賞析
長干行·家臨九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