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化石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原文: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巖層里發(fā)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斗爭,[1]
在斗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fā)揮干凈。
賞析:
被譽為“詩壇泰斗”的艾青,他的詩歌在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結合起來,抒發(fā)對生活、對生命、對人生的真知灼見。《魚化石》就是其中的不朽力作。
艾青的《魚化石》是一首哲理詩。他從魚化石中獲得了從親歷的特殊體驗中所總結的慘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并且通過象征手法,用鮮明生動的意象、樸素平凡的語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遏~化石》是詩人艾青“歸來”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獨具特色的歌,作為詠物詩,它借助對一種生物被無故塵埋的血淋淋事實的描述,抒發(fā)了對于逝去生命的祭奠與悼惜之情。
詩的前六節(jié)寫得相當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條魚從富有生命力到無緣無故地遇難到變成為化石的演化過程。這條魚在遇難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氣和活力:“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樣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魚的這種健康、快樂和無所不能的生命情態(tài)不禁使我們聯(lián)想到風華正茂如日中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虎虎青年,他們在人生的黃金季節(jié)里大有作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其氣吞寰宇的風度和傲視一切的胸懷令人振奮與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測之風云”,火山的爆發(fā),或者地震的發(fā)生,不幸將魚兒年輕的生命掠奪而去,它被塵埋了無數個世紀,直到地質隊員從巖層發(fā)現時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風采依然,活躍的情態(tài)照舊,只是此時的風采和情態(tài)已經定格,已經符號化,生命的內蘊已經抽空,成為化石的魚是沉默的,沉默得“連嘆息也沒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動彈”,“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遠天和近水,也聽不見浪花翻騰的聲音。這種缺乏生命靈動、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義?在莫大的天災人禍面前,人類往往顯得異常渺小和脆弱,當我們目睹一個活潑的生命突然覆滅,除了深切的哀惋與沉痛的祭奠,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詩人既是在對無辜的魚兒進行祭奠,也是在對自我生命進行悼惜。曾經,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浩劫,無緣無故地奪去了詩人十多年的光陰,十多年啊,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寶貴的,一個人一生又有幾個十年?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詩中魚的遭遇正是詩人遭遇的某種象征。不僅如此,魚的遭遇還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樣受到社會不公平待遇的知識分子共同的遭遇。詩評家謝冕說道:“《魚化石》當然有詩人自傳的性質,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義。這不是一個關于一條魚死亡的故事,而是一個涉及不同的魚而擁有一個共同的不幸和悲劇命運的故事,這就是前面說的‘聯(lián)想到眾多的魚變成了化石’。這是個人遭際與時代風云的疊合!
最后兩節(jié)直接點明了詩的主旨,詩人將魚化石形象的寫照延伸到對于生存規(guī)則和斗爭哲學的闡發(fā)上來。詩人告訴我們:生命來自運動,斗爭顯示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生命邏輯。這個哲理的提煉與闡發(fā),對于魚化石來說,應該還是較貼切的。但我認為,最后兩節(jié)給人狗尾續(xù)貂的感覺,對于整首詩來說,它不僅沒有達到思想的升華和藝術的提升,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削減了“魚化石”這個獨特象征物意蘊的豐富性。同時,最后兩節(jié)闡述的生存法則與斗爭哲學也并不新鮮,還保留著明顯的文革思維烙印。因此,同樣是詠物詩,有直接的主題闡發(fā)的《魚化石》,也許還比不上沒有直接闡發(fā)、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樣富有審美意味和藝術感染力。
《魚化石》。作品表達了歸來主題,是歷經磨難后深沉的生命思考,既有鮮明的個人特征,又包含豐富的社會內容,體現出詩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詩句“但你的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令人聯(lián)想到魯迅著名散文詩《死火》。“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在這里有雙重含義,既指在環(huán)境所壓抑和窒息者已失去生命活力,又似乎指在重獲自由后仍對外界毫無反應的行為的懷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xiandaishi/32109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