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天津橋春望》原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雍陶《天津橋春望》翻譯
、津橋:指洛陽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建于隋煬帝時期。
2、上陽:指洛陽的上陽宮,建于唐高宗時期。
雍陶《天津橋春望》賞析
《天津橋春望》是唐代文學巨匠雍陶的詩詞作品之一,雍陶工于詞賦。雍陶,字國鈞,成都人(約公元844年前后在世),工于詞賦。
《天津橋春望》是創(chuàng)作于唐代的七言絕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說史事,不發(fā)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詩人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敖鸬铋]”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jié),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少貧,遭蜀中亂后,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贝蠛桶四觋悓挵襁M士及第,一時名輩,咸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親黨。其舅云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碧盏瑰,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又“江聲秋入峽,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后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鄙跄捴水敃r。竟辭榮,閑居廬岳,養(yǎng)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1013132.html
相關閱讀:拉伊莎_詩歌鑒賞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季節(jié)_詩歌鑒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