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南奔書懷》原文
遙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爛。
寧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
?搶掃河洛,直割鴻溝半。
歷數(shù)方未遷,云雷屢多難。
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
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
不因秋風起,自有思歸嘆。
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
自來白沙上,鼓噪丹陽岸。
賓御如浮云,從風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
草草出近關(guān),行行昧前算。
南奔劇星火,北寇無涯畔。
顧乏七寶鞭,留連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長虹日中貫。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
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
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
李白《南奔書懷》注釋
、寧戚:春秋時期齊國大臣。
2、陳平:西漢大臣。
3、?(chán)槍: 彗星名。
4、鴻溝:古運河名。在今河南省。
5、歷數(shù):猶歷法。
6、秉旄(máo)鉞(yuè):借指掌握兵權(quán)。
7、虎竹:銅虎符與竹使符的并稱;⒎靡园l(fā)兵;竹使符用以征調(diào)等。藩翰:喻捍衛(wèi)王室的重臣。
8、黃金臺:燕昭王所建,用以召徠四方賢才。這里用以表示自己是受永王之召而入幕的。
9、讒疑:誹謗猜疑。
0、鼓噪:古代指出戰(zhàn)時擂鼓吶喊。
、可掬(jū):可以用手捧住。
2、?(cuàn):燒火做飯。
3、北寇:指安祿山叛軍。
4、太白:星宿名,即太白金星。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5、長虹日中貫:即長虹貫日,古時認為這是種預(yù)示人間將遇災(zāi)禍的天象。
6、祖逖:東晉名將。
7、悲歌:悲壯地歌唱。
李白《南奔書懷》翻譯
長夜何其漫漫,徒然高歌著《白石爛》。寧戚未做齊臣時是個商販,陳平最終作了漢朝大官。彗星橫掃河洛地區(qū),想以鴻溝為界把天下分成兩半。大唐氣數(shù)未盡,眼下還多災(zāi)多難。永王執(zhí)掌著節(jié)旄,兵符在手是國家的靠山。我為他起草文書如登上黃金臺,美酒滿杯佳肴滿案。并非因為秋風已起,我早有歸山之念。主將之間互相猜疑,永王的大軍忽然離散。自從來到白沙洲上,丹陽岸邊鼓噪而行。賓客衛(wèi)士如浮云,聞風各自消散。城上被砍斷的手指可捧,城上用人骨燒飯。匆匆逃出關(guān)隘,進退維谷沒有成算。形勢緊急南奔,北兵勢大無邊無沿。環(huán)顧沒有七寶鞭可留,道邊把追兵拖延。太白星夜里吞昴,大白天長虹又把日貫。秦趙相戰(zhàn)兄弟相爭,茫茫天下從此大亂。幸遇明主知遇之恩,仰慕祖逖當年的誓言。過江時對著流水發(fā)誓,此去定要恢復(fù)中原。拔劍砍向前面的柱子,悲歌不已難以重言。
李白《南奔書懷》賞析
《南奔書懷》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南奔書懷》是詩人李白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身經(jīng)政治斗爭的風云變幻,而發(fā)自心靈深處的由衷之言。此詩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中敘述了作者自己參加永王李?幕府的初衷乃在“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并非有逆志。詩歌結(jié)構(gòu)是由作者個人的理想和永王軍勢興而轉(zhuǎn)敗的過程兩條意脈交結(jié)而成,兩線勾連,各有分工,形成條理有序的完整、嚴密的詩篇。全詩含有憂時憤世,為國立功的現(xiàn)實色彩,是研究李白事跡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
李白詩多以主觀抒情為主,即使在那些敘事性較強的篇章里,也往往是借客觀事物勾動胸中的感情狂瀾,將它化為崢嶸駿發(fā)的藝術(shù)形象。比較而言,這首《南奔書懷》在整體謀篇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全詩結(jié)構(gòu)是由兩條意脈交結(jié)而成。一是寫作者個人的理想,此線順貫整個篇章,首尾遙應(yīng),展現(xiàn)了詩人終生縈懷心際的精神支柱;另是寫永王軍勢興而轉(zhuǎn)敗的過程。這條線因事而顯,反映了作品基本情節(jié)發(fā)展的概貌。兩線勾連,各有分工,前者重在抒情,后者以敘事為主,互相轉(zhuǎn)合,不枝不蔓,形成條理有序的完整、嚴密的詩篇。這種構(gòu)思自有它的妙處。一來可以把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讓其生姿動態(tài)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獨自的人格美。二來能夠避免長篇古體詩因一味寫事而沉悶,或筆筆寫情而空洞。如此詩兩者相參,以情馭事,由事生情,和諧統(tǒng)一,才會有助于加強詩歌的張力。
其次,此篇使事較多,幾乎句不離典,用走馬觀花的方式去閱讀,不易理出頭緒。但不可因此就得出蕭士?那樣的結(jié)論:“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雜,決非太白之作!惫实刂v,李白作詩特別善于在聯(lián)想的天地里馳騁筆鋒,縱橫無阻,也喜歡借助神話、歷史故事進行抒情、議論,剖白自己內(nèi)心世界。此作用典特征也與之相關(guān)。不過,詩人是在遭逢不白之冤,身家性命吉兇未卜的情勢下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其復(fù)雜心境,深隱苦衷都不宜直說,說亦難罄。只好把典實、傳說化為詩中的意象,將它們連為一氣,曲曲道出滿腔的忠憤感激之情。這樣,也為詩歌帶來了渾化蘊藉的特點。
全詩以撫時念危、憂國傷亂為主脈,共分三個層次,在敘述自己入幕前后的經(jīng)歷中,表露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思想追求。
第一層,從開頭到“自有思歸嘆”,寫詩人渴望從政匡濟的夙志,和成為永王幕賓之后動搖不定的思緒。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特殊歷史階段。唐帝國的昌盛繁榮催發(fā)他產(chǎn)生了高度的自信力和宏偉的政治抱負。憑借個人的才能,他選擇了不同于一般士子通過科考做官的道路,力求由隱而仕,走“終南捷徑”。他的希望與日趨黑暗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天寶年間,長安三載的為宦生活使他目睹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朽與兇殘,體會到政治迫害的冷酷無情。他帶著痛苦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全身避禍的念頭再度南北漫游,以尋求新的出路。然而,個人的不幸沒能完全冷卻他的報國熱情,“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火焰仍在胸中燃燒。作品開篇寥寥四句,便把詩人這種復(fù)雜微妙的心態(tài),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出來。寧戚、陳平是歷史上齊桓公和劉邦的輔弼大臣,對安邦治國皆有所建樹。不過寧戚未仕之前,為待明君而輔甘愿隱遁山林,以“飯!睘闃I(yè),自得其樂。陳平求官之后,幾易其主,先投魏王咎做太仆,后從項羽入關(guān)征戰(zhàn),均因難展襟抱又依劉邦,終算找到了滿意的歸宿。李白借典詠志,委婉吐情。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浪跡天涯也不忘懷國運民生,一旦遇到明主就能為之籌謀獻策,實現(xiàn)經(jīng)世濟民的偉抱。安史叛亂,國難當頭,身為一介布衣的詩人始終在密切地關(guān)注著時局的變化!?槍”四句詩人以古代星象、八卦之學(xué)發(fā)表了對形勢的看法。他認為,中原上空出現(xiàn)了慧星,它的長尾橫貫河北、河南之區(qū)。這恰是安祿山叛軍鐵蹄蹂躪廣大北方,割據(jù)兩河大半土地,進行稱雄作亂的標記。盡管帝國江山遇到了深重的災(zāi)難,但是,天道沒有變,國祚不可搖撼。這里,讀者透過天人感應(yīng)神密色彩的薄霧,足可領(lǐng)悟到詩人憂國的焦慮,對復(fù)興的渴望。基于此,即不難理解和評價李白加入永王李?幕府的事情。?是玄宗第十六子,他奉乃父于逃蜀途中所下“制置”之詔,以抗戰(zhàn)平亂為號召,大張旗鼓經(jīng)營長江流域。當其水師開赴九江,棲身廬山的李白,在“辟書三至”的邀請下,出于“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志,于是下山充任幕佐。詩歌“天人”二句就流露出歡欣鼓舞、樂觀自豪的情緒!疤烊恕敝赣劳?。李白相信,這位光彩照人的大王充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使,仗鉞秉旄,發(fā)號施令,指揮三軍,便能給統(tǒng)轄之地帶來“春日遙看五色光”的希望,讓人久盼的太平景象指日可待了。“侍筆”兩句寫詩人初做幕僚的得意之態(tài)。他受到永王的禮遇,博得府主的厚愛,不能不感恩圖報。他的同期詩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把自己赴永王軍宴視為“如登黃金臺”,感到很榮耀。他激勵同僚:“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功成身退是李白的人生追求,他來永王幕府也不例外?墒菦]多久他的思想出現(xiàn)了新的矛盾,“不因”二句是問題的明證。導(dǎo)致他思想轉(zhuǎn)變的根由是什么恐怕一時難以定評。就斗爭形勢考查,永王奉詔赴鎮(zhèn)是在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即位靈武之前,待玄宗禪位,永王至江陵召募數(shù)萬將土之后,肅宗與永王的沖突才逐漸公開化。李白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明爭暗斗缺乏了解,以為“永王正月(肅宗至德二年)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隨著肅宗兄弟斗爭的激化,李白看清了問題的真象,他不愿違背下山報國的初衷,打算退隱,這是含情入理的。當然也不排斥另說,認為永王辟聘李白僅為籠絡(luò)人心,而非用其經(jīng)綸之才。不然,李白入幕不久就不會產(chǎn)生“徒塵黍幕府,終無能為”的嘆息。不管哪種因素起作用,歸根到底還是統(tǒng)治者的昏聵自私葬送了詩人,使他不能為慘遭禍辱的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忠愛。
自“主將動讒疑”到“留連道傍玩”為第二層,描述永王所部分崩離析的見聞,反映了詩人憂懼、迷茫的心境。“主將”兩句是這層詩意的簡括,點出了永王軍隊潰敗的首要原因是主將狐疑猜忌,各懷異志。肅宗懂得,其弟占據(jù)東南要地,控制江淮租賦,如果羽翼豐滿,必成心腹之患。因此,當永王拒絕聽從他的歸蜀之命的時候,則開始著手部署了翦除之計。李?覺查后,戰(zhàn)幕拉開,而其部下將帥因反內(nèi)戰(zhàn)卻首議退路!缎绿茣繁緜鬏d:“(季)廣深知事不集,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耶?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于王者。如總江淮銳兵,長驅(qū)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掛叛逆,如后世何?……于是,(渾)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季)廣琛以兵六千奔廣陵”。季、渾、馮是永王軍的主將,?曾派季去攻打廣陵采訪使李成式,派渾去襲擊吳郡采訪使李希言。結(jié)果雙方未及較量,永王營壘不攻自散。彈指之間,李?所部變成了勢單力薄的孤軍困旅。詩中“自來”六句是用具體事例描述永王軍到處埃打,賓幕竄逃,潰不成軍的情景。這里運筆老健精練,敘事兼帶描狀,靈活善變,只取幾個鏡頭就把宏大的的空間,紛擾的戰(zhàn)局,繪聲繪形地浮現(xiàn)紙上。詩人先用“鼓噪”一詞,活畫出永王部隊在轉(zhuǎn)移中的情態(tài),即軍紀渙散,士氣沮喪,吵吵嚷嚷。一群烏合之眾擁向丹陽。這樣的武裝群體不僅戰(zhàn)斗力喪失,連軍心都很難維系。然后,詩歌又以“如浮云”、“從風散”在上下句之間復(fù)迭比喻永王的隨從潛溜暗逃、土崩瓦解的局面。這樣寫法可謂取境真樸,神貌俱似,令人浮想聯(lián)翩。據(jù)史料記載,永王的軍隊在丹陽一帶受到地方勢力的重創(chuàng)之后,便奔向鄱陽,企圖逃往嶺南。所以王琦《李太白全集》關(guān)于此句詩做了下面的說明:“?與(李)成式將趙侃戰(zhàn)新豐而敗,非水戰(zhàn)也。?至鄱陽郡,司馬陶備閉城拒之,?怒,命焚其城,非久攻也。其曰:‘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甚言其撓敗之形有若此耳!庇劳跻粩⊥康,大局不可逆轉(zhuǎn),這對具有風云之心的李白來說,是無比的憂憤和失望。“草草”六句寫倉皇南奔的狼狽相,敘事中糅入抒情,詩人心跡閃灼于字里行間。敗兵逃命急如星火,唯恐追及喪生,不敢稍有停歇。詩人被裹挾在潰軍里邊,也和眾人一樣,懵頭轉(zhuǎn)向,對未來前途茫然無知。尤為困擾詩人的是,安史叛軍還在廣闊的中原橫行,窮兇極惡地迫害天下同胞。此時,正需要有志之士奮起抗戰(zhàn),而自己反倒成了一個亡命徒,那平叛安民的宿愿一下子竟變得十分遙遠,這又平添了詩人的無限慌恐和不安。詩句“南奔劇星火,北寇無涯畔”中的“北寇”一詞,是把握詩人精神境界的鑰匙,它應(yīng)和“三川北虎亂如麻”里的“北虜”同義,皆指安史敵軍。詩人憎惡統(tǒng)治集團自相殘殺,也不甘心充當內(nèi)戰(zhàn)的犧牲品。詩人運用一則歷史故事表白了這層心思:《晉書?明帝紀》說,王敦陰謀起兵做亂,明帝得知消息,乘駿馬微行察王敦營壘,剛離去,就被軍士查覺。王敦立刻下令追趕,明帝逃離途中有馬遺糞,為麻痹追者,便用冷水灌糞。又見旅館前有位賣食的老太婆,于是給她一把七寶鞭,叮囑她說:“后有騎來,可以此示也!边^一會兒,追者趕到,問老太婆,她回答:“去已遠矣”,并拿出馬鞭給他們看。追者傳看把玩,逗留許久。又見馬糞已冷,相信明帝遠去無疑,因之,駐馬停追。詩人也希望能夠在肅宗兄弟的混戰(zhàn)中活下來,留得血肉之軀,為平息安史叛亂,重整河山的偉業(yè)盡自己的責任。此處,詩筆隨著空間場景的推移,流馳不居,從攝錄永王部隊敗北慘狀轉(zhuǎn)寫自己的心態(tài),以引出下面直吐胸臆。
全篇最后一層,寫詩人報效祖國的意志和決心,及其大志未遂的悲憤。這一層如通首詩的聚光點,展現(xiàn)了李白靈魂的光輝。其情詞激楚,慷慨磊落,詩人的風采節(jié)概如在眼前。古時有一種傳說,認為人的精誠之氣上達于天,就會出現(xiàn)長虹貫日,太白食昴之類的天象。詩中“太白”二句采用夸張手法,形容自己懷有一團愛國的赤誠和噴吐進發(fā)的救亡熱情。這類虛說雖屬浪漫,卻富有詩意。它與“秦趙”兩句構(gòu)成了內(nèi)蘊豐富的隱喻世界,宣達了詩人有口難言的復(fù)雜心理。“秦趙”的詮釋依照郭沫若的看法是:“《史記?趙世家》云:‘趙之先與秦共祖’。中衍之后飛廉有子二人,其一日惡來,其后為秦:惡來弟日季勝,其后為趙。故秦與趙乃兄弟之國。”而李白以“秦指肅宗集團,趙則喻永王軍勢”。由此推斷,在北寇氣焰囂張,國家岌岌可危,百姓不遑安處的非常時期,肅宗兄弟非但不能團結(jié)一心,同仇敵愾,反而丟開民族的敵人于不顧,干戈相見,殃及愛國的兵民,這不能不叫人痛裂心肺。作品從“感遇”至煞尾六句,詩人抒發(fā)了如怒濤奔涌似的感情。李白之所以棄隱出世跟隨永王,確“因天下亂離,四方云擾,欲得一試其用,以擴清中原,如祖逖,非敢有逆志”。對此,詩人捫心自問亦無愧色,其忠肝義膽冰清玉潔,生死不渝。可惜,詩人不僅壯志成空,而且成了從王為亂的逆臣。真是出師未捷名先毀,世人終難信高潔。這樣的恥辱、這樣的冤枉,更是無法向人評說。詩人拔劍擊柱,凄愴悲歌。在這沉雄豪邁的詩句中表現(xiàn)了一顆潔美的心靈和黑暗的現(xiàn)實在劇烈的撞沖,仿佛奮斗一生、掙扎一生、苦悶一生的悲劇主人公在呼號。詩歌結(jié)尾如重錘擂鼓,沉著有力,饒有余音。
李白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33337.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獨酌成詩》原文及翻譯 賞析
后漢書?虞延傳原文及翻譯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相望知不見,終是屢回頭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