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⑴,以論執(zhí)政⑵。然明謂子產曰⑶:“毀鄉(xiāng)校,何如⑷?”子產曰;“何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⑻,不聞作威以防怨⑼。豈不遽止⑽?然猶防川⑾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⑿,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實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16),豈唯二三臣(17)?”
仲尼聞是語也,曰(18):“以是觀之(19),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焉 ②損 ③作
2、翻譯:①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 ②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③若之何毀之?
④吾聞而藥之也
答案:
1.①于之,在那里②減少③發(fā)
2.①來議論朝廷要員的好壞
②他們所認為厭惡的,我就改掉它
③怎么能廢掉它呢?
④我聽到這些言論就把它當作良藥。
二:
一、對待百姓的議政,子產和然明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歸納他們的做法。導/毀
二、解釋加點的詞。
1.鄭人游于鄉(xiāng)校 (休閑聚會)2.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 (來)
3.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 (減少)4.譬之若防川也 (堵塞)
三、翻譯下列句子。
1.何不毀鄉(xiāng)校?為什么不把鄉(xiāng)校毀了。
2.是吾師也,如之何毀之?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
3.吾聞而藥之也。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四、子產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運用了比喻說理的方法,因而顯得形象貼切,淺顯易懂。
譯文
鄭國人到鄉(xiāng)校休閑聚會,議論執(zhí)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xiāng)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早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為人忠善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靠擺威風來防止怨恨。用擺威風來防止怨恨難道不能立刻制止眾人的議論?但是這就像堵住河水一樣危險: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xiàn)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于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后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釋
⑴鄉(xiāng)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游樂、議政的場所。除了"鄉(xiāng)校"一詞,還有學府、太學、國子監(jiān)、庠、私塾、書院等古代用來表示學校的詞語。
⑵執(zhí)政:指掌握政權的人。
⑶然明:鄭國大夫,姓?(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于說怎么樣。
⑸何為: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詰問。
⑹夫: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退而游焉:退:工作完畢后回來。游:閑逛。焉: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⑼作威;擺出威風。防:堵住。
⑽難道不能很快地制止?遽(jù):很快,迅速。
⑾但是就像堵塞大川一樣。防:堵塞。川:河流。
⑿不如開個小口子讓(川)暢通。道:同“導”,疏通,引導。
⒀不如我聽。ㄋ麄兊淖h論)并且把它當做苦口良藥。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藥:用如動詞以...為藥,當作(治。┑牧妓。之:指鄭人的議論。
⒁蔑:指鄭大夫,然明,姓?(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后:從今以后。信:確實,實在?墒拢嚎梢猿墒。
⒂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⒃其:語氣詞。
⒄豈止是我們這些做官的(賴之)二三:泛指復數(shù)。這些,這幾位。
(18)仲尼:孔子的字。是: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19)是:這(是)
子產(?~公元前522)春秋時政治家。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鄭州新鄭縣(今河南新鄭)人。他是鄭穆公的孫子,公子發(fā)子國的兒子。公元前554年任鄭國卿后,實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軍賦;鑄刑書于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xiāng)校”、聽取“國人”意見,善于因才任使,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zhí)政期間在政治上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采用“寬孟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
點評
子產是春秋時代著名的宰相級人物之一。作為執(zhí)掌鄭國國務大權的大夫,他以自己獨特的執(zhí)政風格將國事調理得井然有序,從而享譽一時。本篇文字,記載了子產政治活動中的一個側面,頗能反映其理國治民的手段與態(tài)度。
鄭國人常聚集在鄉(xiāng)間的學校里,議論國政。因此就有人向子產建議,是否毀了這些學校,以免生事。子產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對這些議論不必多慮,議論所贊賞的,就去辦,議論所憎惡的,就改正,這恰似我的老師一樣。為什么要毀掉呢?隨后,子產說出了一番頗為精彩的治國之道;只聽說用做好事來消減怨恨,卻未聽說能用高壓來阻止怨恨的。不是不能及時堵住,但這就象筑堤防水一樣,一但大水決堤,必有大傷害,要想補救也來不及了,倒不如預先以小小的決口來疏導。也就是說,不如聽取這些民間的議論,并以此作為良藥。
子產的確是悟透了治國與治民的個中奧秘,明白眾怒難犯的道理。后世治國者多有借鑒于此的。然而,今人費解的是,始終有為數(shù)不少的治國者因維護表層的秩序與威福,而屢犯此忌,結果是于民國不利,于己也未有長遠之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37624.html
相關閱讀: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節(jié)義士枉死,何異鴻毛輕”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寫出蘊含哲理的詩句
“十分滿?黃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塵!钡囊馑技叭婅b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