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蘇舜欽《滄浪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蘇舜欽《滄浪亭記》原文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xué) ,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shù)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gòu)亭北?,號“滄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fēng)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nèi)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dāng)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qū),因之復(fù)能乎內(nèi)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蘇舜欽《滄浪亭記》注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的花園。

2、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dāng)于春秋時吳國地方。

3、過:拜訪。

4、郡學(xué):蘇州府學(xué)宮,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就在其東面,郡國的最高學(xué)府。

5、顧:看。

6、崇阜:高山。

7、并(bàng)水:沿水而行。

8、尋:長度單位。

9、杠:獨木橋。

0、錢氏有國:指五代十國時錢?建立的吳越國。

、孫承右:吳越王錢?的小舅子,任節(jié)度使,鎮(zhèn)守蘇州,在蘇州大建園亭。

2、北?:北邊曲岸上。

3、川:水流。

4、榜:船槳,借指船,這里作動詞用,意為駕船。

5、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絹束頭發(fā),稱為幅巾,這里表示閑散者的裝束。

6、錙珠:比喻極其微小的數(shù)量。

7、動物:受外物所感而動。

8、自勝之道:克制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辦法。

9、沖曠:沖淡曠遠,這里既指滄浪亭的空曠遼闊的環(huán)境,也兼指淡泊曠適的心境。

20、用是以為勝焉:意即把滄浪亭作為戰(zhàn)勝仕宦之物,使自己從所溺之中解脫出來。

蘇舜欽《滄浪亭記》翻譯

我因獲罪而被貶為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吳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沒有能找到。

一天拜訪學(xué)宮,向東看到草樹郁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shù)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huán)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的廢園!睆母吒叩偷偷牡貏萆线約略可以看出當(dāng)年的遺跡。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最后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gòu)筑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fēng)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剡^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nèi)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dāng)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jīng)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nèi)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nèi)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jīng)超脫了。

蘇舜欽《滄浪亭記》賞析

《滄浪亭記》是宋代文人蘇舜欽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作者發(fā)現(xiàn)佳地、建亭、游玩的過程,抒發(fā)了作者官場失意的憤懣之情。這篇章文雖為記亭而作,但蘇舜欽更借此抒發(fā)胸中丘壑,因而滄浪亭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在文中成為推進內(nèi)容發(fā)展的關(guān)鍵。文章總體不僅敘事寫景,更有抒情議論;文章各個部分不僅作現(xiàn)狀的描述,更注重于表現(xiàn)事件和思維的發(fā)展過程?傊恼碌牟季旨氨憩F(xiàn)方式都出于抒寫感情的需要,這篇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橫遭迫害的文人的心靈歷程。

這篇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作者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記的痕跡。文章的基本格調(diào)和具體表現(xiàn)方式,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西小丘記》等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作者并非作簡單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人了個人獨特的體驗,反映了他自己的心態(tài),特別是把大段議論引人文中,更顯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風(fēng)格。

文章第一部分重在記敘,但在寫構(gòu)亭之前,以主要筆墨敘述了一個對高爽虛辟之地由“思得”、“不可得”而終于“得之”的過程。土居偏狹不能出氣,欲得高爽之地。這與其說是感官上的需要,不如說更是心理上的需要。因而,對寓居之地的尋求,正是作者心理情態(tài)的反映。它說明,憤慈和抑郁長久沉重地壓在作者的心頭,但他又不甘被苦悶壓倒,力圖從這一精神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和他以前的許多文人一樣,他也只能從政治環(huán)境轉(zhuǎn)向大自然,從山水草木中獲取感情的補償。而孫承?所遺下的池館,以它環(huán)境之美,以它“旁無民居”的幽僻,讓作者一下子捕獲到了與其心靈所需相契之點。這一段寫景,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表現(xiàn)方法,以“顧”、“得”、“趨”等字真切地寫出了他被自然環(huán)境深深吸引的情態(tài)。而對于具體筑亭之事文中僅以“構(gòu)亭北琦”一語帶過。亭名“滄浪”,取義于先秦民歌:“淪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歌詞寓含著洗灌政治污濁之意,但作者也無意在這點上展開,因為當(dāng)他把大量筆墨用于抒情議論時,亭名的這一層含義已不言而喻,不需再贅述了。

這一佳地既然是作者在心情郁悶的情況下努力求索所致,因而他抒寫自己從中獲得的情趣,決非一般的賞心悅目。他一方面極寫內(nèi)心的舒坦自在,強調(diào)了他與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另一方面,與上文“旁無民居”之語相呼應(yīng),再次強調(diào)了連野老也不至的寧靜。這顯然不同于陶淵明,“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那種鄉(xiāng)居生活的樂趣。這是蘇舜欽從他蒙受不白之冤的經(jīng)歷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特殊心態(tài)。這種不僅要擺脫政事,甚至要擺脫一切人間往來唯與“魚鳥共樂”的極端追求,是他心理上對黑暗現(xiàn)實所作出的逆向反應(yīng)。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說明,這次政治打擊在蘇舜欽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沉重印記。

接著,文意深入一層。如果說,以上所寫主要表現(xiàn)了“形骸既適則神不煩”。那么,隨之提出的“觀聽無邪則道以明”,則表明作者從對景色的沉迷轉(zhuǎn)為清醒的反思和冷靜的自責(zé):這充分說明,作者現(xiàn)時的感情狀態(tài)固然是受大自然的感染而成,卻又是主觀追求和自覺體驗的結(jié)果,是有意識的心理調(diào)整,而渾濁丑惡的官場紛爭和美好寧靜的大自然兩相對照,尤覺今日閑逸自在的可貴,也就更能實現(xiàn)他所需要的心理平衡。文章的最后部分,從對往事的“返思”再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這是由個人的遭遇而引出的在普遍意義上對人生處世問題的探討,但即便如此,其中仍充滿作者自己的感情體驗。他體會到“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并坦率地表示,白己被廢,并重新尋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這兩個外界條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認識到內(nèi)外得失之原,也才能從對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脫。作者的這一自我剖析是很客觀,也是很深刻的。像蘇舜欽這樣的封建知識分子,要從精神上擺脫仕宦的羈縛,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需要經(jīng)歷一個心靈搏斗的艱苦過程。這段文字反復(fù)出現(xiàn)一個“勝”字,顯現(xiàn)出不同精神力量的較量,這正是作者自我感受在文字上的反映。然而,這種解脫畢竟是在無奈的情況下對現(xiàn)實的消極反抗。事實上,封建社會中沒有幾個失意文人能以這樣的感情寄托方式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43861.html

相關(guān)閱讀: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季節(jié)_詩歌鑒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拉伊莎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