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翻譯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譯文] 草兒不會因為春天的萌發(fā)而感謝春風,樹木也不會因為葉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出自] 李白 《日出入行》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流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同科!

注釋:
隈:山的曲處。
六龍:傳說中為太陽拉坐車在天空中奔跑的六條龍。
元氣: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術語,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被認為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
草木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迭。
  四運: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荒淫:廣闊浩渺。
魯陽:《淮南子·冥覽訓》說魯陽公與韓酣戰(zhàn),時已黃昏,魯援戈一揮,太陽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溟?:這里指元氣。
同科:同類。

譯文1:
太陽從東方升起,好像是從地底下鉆出來的一樣。
在天空中游歷一番之后落入西海,那拉著太陽的六條神龍,他們的住所又在哪里呢?
太陽的運行,終古不息,人不是元氣(宇宙的基本元素),怎么能與之同生共存?
草兒不會因為春天的萌發(fā)而感謝春風,樹木也不會因為葉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是誰,揮舞皮鞭驅動四季輪回?其實,萬物興茂衰歇都是自然而然。
羲和啊,羲和!你怎么能夠在那浩渺波濤中出入自由?
魯陽啊,魯陽!你有什么能德,能夠揮動戈矛讓時間停止?
像這樣有違天道的傳說,錯訛之處實在太多!
我要順應天地,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培養(yǎng)浩然之氣,與宇宙長存!

譯文2:
太陽從東方之隅升起,似從地底而來。年年日日經過天空又落入西海,古人所說駕御太陽之車的六龍住舍哪里存在!其日出而始,日入而終已萬古不息也 。人不是元氣,怎么能與太陽一起作這樣長久的徘徊?花草榮暉不應感謝春風,樹木落葉也不要埋怨秋天。哪里有誰揮鞭,驅策著四時運轉,萬物的興衰死亡其實皆由于自然。羲和呀羲和,你如何隱沒于浩翰無邊的海波?魯陽有何德性,竟能叫日停駐就一揮長戈?這些傳說逆于道而違于天,錯誤實在太多。我將囊括自然天地,浩浩然與天地元氣同屬一科。

賞析:

《日出入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利用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詩篇。此詩反用漢樂府古意,認為人不能“逆道違天”,而要適應自然規(guī)律,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詩人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漢代樂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擬作一反其意,認為日出日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而人是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guī)律的,只有委順它、適應它,同自然融為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這種思想,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光彩。


此詩是李白晚年時的作品;漢代的《郊廟歌辭》中有〈日出入〉一詩。在唐代以前的很多典籍都記載,認為日出日落是因為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如《易經.乾卦》:“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漢.劉向〈九嘆.遠游〉:“貫??以東?兮,維六龍于扶桑(古代傳說中日出之所)。”等。

而李白在這首詩中卻對古代的傳說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下面筆者就詳細的講解這首詩。
隈,讀音“威”;其意為“邊遠、角落”。“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這兩句是說:“太陽從遙遠的東方升起,好像從地底出來。經天最后又沒入大海,傳說中的六龍歇息之處在哪兒呢!”
“終古”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這種用法見于《楚辭.九章.哀郢》:“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元氣”是指“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或說是元始的真氣”。“裴(音陪)徊”即“徘徊”,在古漢語中有“流連、留戀”之意;如《漢書.杜欽傳》:“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于宣,就封于齊,猶嘆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將軍之于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三國魏.曹植〈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此句的大意是:“太陽的升起及沉沒自古以來從來沒有終止,常人并非元始的真氣怎么能像它那樣生生不息呢。”因漢代的〈日出入〉詩中的大意是講“日出入無窮,人命獨短,愿乘六龍,仙而升天。”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這句是說:“草木不會因為在每年的春天來時繁榮生長而感謝;樹木也不會因為秋天的凋零而埋怨。”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句中的“策驅”即“驅策”;“四運”即“四季”;“興歇”即“興盛和凋零”。這一句詩最關鍵是對“自然”二字的理解;筆者認為,“自然”二字在本詩中的意思是“自身的機制使然”。這句詩的大意是:“是誰揮鞭驅策四季的交替運轉啊,世間萬物的興盛和凋落是因為其自身的機制使然。”換一句話說:“四季的交替,太陽的升起降落,并不是誰推它或給它加了力,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機制使它們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慕道,這句詩其實是表達了李白修道后對天地宇宙的認識。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句中的“羲和”即古代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奚”通“兮”,在這里是語氣助詞;“汩(音古)沒”即“隱沒”;“荒淫”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浩瀚無際貌”,這種用法在古文中雖比較少見,但還是有人用,比如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書契之外。”“荒淫之波”即指大海。“魯陽何德,駐景揮戈。”據《淮南子.卷六覽冥訓》記載:“魯陽公與韓構難,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之,日為之反三舍。”傳說楚國的魯陽公與韓國軍隊打仗,正打的激烈的時候,太陽要落山了,但魯陽公舉戈一揮,太陽又回升起來。“景”字在古漢語中原是指“日光”,如《說文》中的解釋:“景,日光也。”在本詩中是指太陽;這種用法見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等;“駐景”意思是將太陽止住使其不動。“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句中的“矯誣”意思是“虛妄”。這幾句詩是李白認為:羲和每天駕著日車行天后隱沒于大海之中及魯陽公揮戈駐景的傳說都不可信;因為這種行為是與“道”及天理相違背的。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同科。”句中的“囊括”有“相互包容”之意;“大塊”即“天地自然”;“溟?(音明性)”即“原始的道”。最后一句大意是:“我將返本歸真,與天地容為一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65563.html

相關閱讀:夏的古詩
“人間何處得飄然,歸夢入、梨花春雨”全詞賞析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的意思及
“煙浪濺篷寒不睡,更將枯蚌點漁燈!钡囊馑技叭婅b賞
歌頌黨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