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王良傳原文及翻譯
后漢書?王良傳原文
王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xué),習(xí)《小夏侯尚書》。王莽時(shí),寢病不仕,教授諸生千余人。
建武二年,大司馬吳漢辟,不應(yīng)。三年,征拜諫議太夫,數(shù)有忠言,以禮進(jìn)止,朝廷敬之。遷沛郡太守。至蘄縣,稱病不之府,官屬皆隨就之,良遂上疾篤,乞骸骨,征拜太中大夫。
六年,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時(shí),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過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從田中歸。恢告曰:“我司徒史也,故來受書,欲見夫人!逼拊唬骸版且病H艮,無書!被帜讼掳,嘆息而還,聞?wù)吣患沃?/p>
后以病歸,一歲復(fù)征,至滎陽,疾篤不任進(jìn)道,乃過其友人。友人不肯見,曰:“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遂拒之。良慚,自后連征,輒稱病。詔以玄?聘之,遂不應(yīng)。后光武幸蘭陵,遣使者問良所苦疾,不能言對(duì)。詔復(fù)其子孫邑中徭役,卒于家。
論曰:夫利仁者或借仁以從利,體義者不期體以合義。季文子妾不衣帛,魯人以為美談。公孫弘身服布被,汲黯譏其多詐。事實(shí)未殊而譽(yù)毀別議。何也?將體之與利之異乎?宣秉、王良處位優(yōu)重,而秉甘疏薄,良妻荷薪,可謂行過乎儉。然當(dāng)世咨其清,人君高其節(jié),豈非臨之以誠哉!語曰:“同言而信,則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則誠在令外。”不其然乎!張湛不屑矜?zhèn)沃V,斯不偽矣。王丹難于交執(zhí)之道,斯知交矣。
后漢書?王良傳翻譯
王良字仲子,東?ぬm陵人。年輕時(shí)好學(xué),學(xué)習(xí)《小夏侯尚書》。王莽時(shí),稱病不仕,教授學(xué)生千余人。
建武二年(26),大司馬吳漢征召,不應(yīng)。三年,征拜為諫議大夫,幾次進(jìn)忠言,進(jìn)止都以禮,朝廷敬重。遷沛郡太守。到了蘄縣,稱病不入府,官屬都跟隨著他,王良上書稱病重,請(qǐng)退休,于是征拜為太中大夫。
六年(30),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穿戴的是布被,用的是瓦器。這時(shí)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問候其家,看到一婦人穿著布裙曳著柴,從田中回來。鮑恢對(duì)她說:“我是司徒史,特來取書,想見王良夫人!蓖跗拚f:“我就是王良妻。掾史辛苦了,沒有書信!滨U恢于是下拜,嘆息而回,聽到這個(gè)話的人莫不嘉美王良。后以病歸。一年后復(fù)征,到滎陽,病重不能前進(jìn),就造訪其友人。友人不肯見,說:“不是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嗎,為什么往來這么窩囊不怕麻煩呢?”于是拒絕。王良慚愧,自后連征,他就稱病。詔以黑纟熏聘請(qǐng)他,不應(yīng)。后光武到蘭陵,派遣使者問王良到底有什么疾苦,不能用言語答復(fù)。詔免除他子孫邑中徭役,后在家病逝。
史官評(píng)論說:利仁的人有借仁以從利,體義的人不用體以合義。這是說履行仁義,其事雖同,原其本心,真?zhèn)胃鳟。季文子妾不穿帛,魯人以為美談。公孫弘身服布被,及黯譏笑他多詐。事實(shí)沒有什么不同,而為譽(yù)為毀,議論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大概是體與利的區(qū)別吧,宣秉、王良處位優(yōu)重,而宣秉甘于淡泊,王良的妻子親挑柴薪可以說太儉樸了。然而當(dāng)時(shí)贊他的清廉,人君高他的節(jié)概,難道不是以誠處之嗎?語說:“同言而信,信在言先;同令而行,誠在令外!闭沁@樣啊。張湛不怕矜?zhèn)蔚淖I刺,這就是不作偽。王丹難于交執(zhí)之道,這就是知交道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69747.html
相關(guān)閱讀:王昌齡《聽流人水調(diào)子》原文及翻譯 賞析
張籍《將軍行》原文翻譯 賞析
陳亮《水調(diào)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原文翻譯及賞析
李白《侍從游宿溫泉宮作》原文翻譯及賞析
晉書?李密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