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注
硯池:此指洗硯的水池。
案:幾案。
何事:為什么。
居窮道不窮:處于窮困之境仍要注重修養(yǎng)。
亂時:戰(zhàn)亂時期。靜時:和平時期。
家山:家鄉(xiāng)的山,這里代指故鄉(xiāng)。
參考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
我還是與往常一樣,盡管外面已經(jīng)戰(zhàn)亂紛紛。
故鄉(xiāng)雖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
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fā)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
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賞析
《題弟侄書堂》是晚唐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律詩。詩句是對后人的勸勉,情味懇直,旨意深切。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jīng)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yè)打下基礎。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說明了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辯證道理。
首聯(lián)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于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yè)。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guī)范,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lián)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lián)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yè)。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zhì)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特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73598.html
相關閱讀:“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钡囊馑技叭姺g賞析
斷腸院落,一簾風絮。--周邦彥《瑞龍吟》翻譯賞析
描寫草木山水風光的詩句
有關送別的詩句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全詩翻譯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