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 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 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 種松皆作老龍鱗。
注
閉戶:閉門,關(guān)門。
種松:栽種松樹。
龍鱗:謂古松軀干如龍鱗。老松的表皮呈鱗狀,故以龍鱗形容。這里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xiàn)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參考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huán)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nèi)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里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jīng)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jīng)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賞析
此詩寫得輕松愉快,頜聯(lián)用典饒有幽默感。頸聯(lián)造句頗巧,出句“城外”與“屋里”,對句“東家”與“西鄰”均自相對仗,而又共同與鄰句相對仗,這樣便增加了語氣流通的力度。末句“種松皆作老龍鱗”,因是對出句“多歲月”的補充,但又作為一種意象。
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jié),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xù)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jù)《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chǎn)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lián)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huán)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jīng)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huán)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huán)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jié)構(gòu)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jié)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lián)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73601.html
相關(guān)閱讀:“樓上金風聲漸緊,月中銀字韻初調(diào)”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不如何遜無佳句,若比馮唐是壯年”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蛇年關(guān)于蛇的詩句
“云里不聞雙雁過,掌中貪見一珠新”的意思及全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