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王勃《秋日別王長史》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王勃《秋日別王長史》原文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王勃《秋日別王長史》注釋

、百年:一輩子。

2、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稱秋日為西候。

3、北梁,北邊的橋,代指送別之地。

4、奉:侍奉,照顧。

5、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

王勃《秋日別王長史》翻譯

此地一別,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終身難忘。本來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別。田野的景色籠罩一層寒霧,山上的光線逐漸黯淡,暮煙升起。終歸知道難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還是忍不住落下了淚水。

王勃《秋日別王長史》賞析

《秋日別王長史》是唐代詩人王勃的詩詞作品。是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wěn),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王勃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西游蜀地,便有了《秋日別王長史》,此詩是與王長史在秋日分別時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者因受恩于長史王長史,故在詩中表現(xiàn)的感激之情,甚至潸然淚下。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別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diào)路途之遠(yuǎn)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詩人悲傷不已,因為與王長史分別,心中的悲傷讓詩人想起《楚辭》中那令人神傷的文辭。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冻o?九懷》:“絕北梁兮永辭。”后用以指送別的地方。用“西候”、“北梁”兩個典故點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含蓄而新穎。頷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而寫,省略具體的分別場面和情節(jié)描寫,而是用典故點出時間和地點,時間是蕭索凄涼的秋天,地點是北橋邊,恰當(dāng)含蓄地烘托出分別時凄切的氛圍。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yuǎn)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濃厚的秋霧暮靄就像詩人心頭濃濃的分別之情,拂之不去,彌漫不散。宋代歐陽修曾指出:“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保ā豆P說?峽州詩說》)詩人宕開一筆,頸聯(lián)轉(zhuǎn)而寫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寫,后一句是遠(yuǎn)景描寫,但不論是近景還是遠(yuǎn)景,都籠罩著秋煙寒霧。詩人悲傷而凄涼的心情全都蘊含于這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隨景生,含蓄蘊藉,深藏不露。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詩人始終知道他與王長史今后很難在一起,心中感念 長史對自己的恩德,不禁淚流滿面。想到相見渺茫,詩人心中的悲傷又加重了許多。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xué),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王勃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84467.html

相關(guān)閱讀:論語?子張篇全文及翻譯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美神頌_詩歌鑒賞
于?《田翁嘆》原文及翻譯 賞析
唐璜(節(jié)選)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