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cè)嶂H,奇而復奇。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注釋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chǎn)生疑惑。
2、剛?cè)嶂H:語出《易經(jīng)?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蕩滌宇內(nèi),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象》辭“剛?cè)嶂H,義無咎也”,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譯文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zhàn),運用此計可產(chǎn)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典故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zhèn)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shè)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沖在注解里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zhàn)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后回駐宛城,和發(fā)生地點相隔千里,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是張?,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gòu)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zhì)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余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而“郭沖三事”并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zhàn)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zhàn)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沖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zhì)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沖三事”的真實性。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按語
古人按語說: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歸圭為瓜州刺史,領(lǐng)余眾,方復筑州城。版干(筑城墻用的夾板和立柱)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御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眾我寡,又瘡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quán)道制之!蹦擞诔巧,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鋌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陣寇百姓多反。鋌不關(guān)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shè)警備。鋌復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解析
張守圭接替戰(zhàn)死的王君煥,正在修筑城墻,敵兵又突然來襲。城里沒有任何守御的設(shè)備,大家驚慌失措。守圭說:“敵眾我寡,又處在城池剛剛破壞之后,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對退敵的,應該用計謀!彼寣⑹總兒退坏,坐在城上,飲酒奏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齊祖鋌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張守圭又多一招:等賊兵以為人走城空,不設(shè)警備時,突然命士兵大聲叫喚,更將賊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zhàn)。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第三十二計分析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zhàn)。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nèi)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chǎn)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nèi)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nèi)。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guān)鍵,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91498.html
相關(guān)閱讀:宋史?汪伯彥傳原文翻譯
周邦彥《繞佛閣?暗塵四斂》原文翻譯及賞析
江總《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原文及翻譯 賞析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此物最相思
戰(zhàn)國策?魏二?犀首見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