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這兩句是說,月夜,鳥棲樹上,忽然驚起,震動得樹上的秋葉紛紛落下,一時間,鳥飛葉墜,亂亂紛紛;遠方暮靄生起,煙云飄動,秋螢從眼前飛過,忽而又消失在暮靄中,似乎與煙流一起遠走高飛了。觀察入微,寫景細膩,全取動態(tài),顯得生動活潑。“隨”、“入”二字用得巧而傳神。

出自錢起《裴迪南門秋夜對月》又名《裴迪書齋望月》
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
影閉重門靜,寒生獨樹秋。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
今夕遙天末,清光幾處愁。

注釋
⑴裴迪:錢起、王維的友人,幾人多有詩作唱和。
⑵謝公:宋謝靈運,一說齊謝?,詩中以“謝公樓”比喻裴迪住處。

譯文
夜色漸濃,月亮升起,月光灑滿了庭宇和樓臺。幾個朋友聚在一起,飲酒吟詩。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層內門戶早已關閉,戶外萬籟俱寂。一陣清風吹來,枝葉沙沙,引發(fā)無限寒意。月色太亮,喜鵲誤以為天色已明,撲刺刺猛然飛起,震落了片片秋葉。鵲起葉?,飄然四散。面對這樣的月色,將會惹動多少人的愁思。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創(chuàng)作于中唐時期,詞人與幾個朋友在初秋的晚上聚在一起,飲酒吟詩。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裴迪書齋望月》是唐代詩人錢起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寫一個初秋的晚上,在裴迪書齋賞月的情景。詩中運用側面描寫、襯托、引用等手法,表達離人的苦悶和親人的思念。全詩意境清新,狀物入妙,而且留有不盡的余味。
“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幾個朋友聚在一起,飲酒吟詩。不知不覺中,夜色漸濃,月亮升起來了,月光灑滿了庭宇和樓臺。謝公樓,晉時謝莊寫過著名的《月賦》,這里借指裴迪的書齋。飲酒吟詩的熱烈場面隨著月光的流瀉,完全被一種寧靜而幽遠的意味所代替。[5]
“影閉重門靜,寒生獨樹秋”,此刻詩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層層門戶早已關閉,戶外萬籟俱寂。一陣清風吹來,枝葉沙沙,引發(fā)無限寒意。人們頓時感到秋夜的清涼。
“鵲驚隨葉散,螢遠入煙流”,這兩句由寫四周的寂靜和初秋的涼意轉入寫月光,但也還不是正面描寫。月色無形無影,正面描寫確實困難。錢起借鑒了前人的經(jīng)驗的同時,還化用了前人的詩句。曹操《短歌行》說:“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鵲驚”句就是從這里來的。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鵲誤以為天色已明,撲刺刺猛然飛起,震落了片片秋葉。鵲起葉?,飄然四散,顯得別有情趣。比起曹詩,錢起的這句詩寫得更為凝練,更富詩意了。
“螢遠入煙流”,用的也是側面描寫的方法。沈德潛說:“月夜螢光自失,然遠入煙叢,則仍見流矣。此最工于體物。”用煙靄的暗淡襯托螢光,又用螢光之流失襯托月明,可謂運思入妙。有了這兩句,一個月明千里的銀色世界,異常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今夕遙天末,清光幾處愁?”詩人由領略、欣賞美好的月光,漸漸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面對這樣的月色,將會惹動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兩句以問句作結,留待讀者去揣摩、思考,顯得意味深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92361.html

相關閱讀:關于春節(jié)的詩詞名句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
秋思古詩
肝腦涂地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世間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全詩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