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周邦彥《拜星月慢》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譯文] 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無法斷絕。
[出自] 北宋 周邦彥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水盼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注釋:
秋娘:唐宋時對歌妓的一般稱呼。
瓊枝玉樹:比喻人姿容秀美。
水眄蘭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蘭花。眄(miàn):顧盼。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詞人用舊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風面:指容貌美麗的。
瑤臺: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這里借指伊人住所。
怎標何:怎么辦?何,語助詞。

譯文1: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著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塵,讓地面沒有纖塵。月色幽靜,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見到那竹欄,和燈光明亮的小窗,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們能見面開心。她的美麗令人驚嘆,依偎在我身邊,我如同見到了瓊枝玉樹,如一輪暖日,又如一片絢麗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動人,溫柔清雅宛若一株幽蘭。這樣絕代佳人,人間都少見。
從前,只在畫中見過她,對那絕世的美麗早已傾倒,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與她相伴。我們互相情意綿綿。無奈人世無常,將我們分開,我心里哪堪孤獨。如今我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無息,重門緊關。只有秋蟲在聲聲重復憂傷的歌。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無法斷絕。

譯文2:
夜色催促,就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沾濕地面,沒有灰土和塵煙。月色淡淡,小巷僻坊里朦朧幽暗。我認識那竹子的檻欄,小窗里燈光閃閃,我來到她的庭院。她因我們能相遇而高興,笑得是那樣甜。她光彩照人,我與她依偎并肩。如同靠近了瓊枝玉液,如太陽般溫暖,如朝霞般光彩明艷。深情的眼睛如秋波,溫柔清雅的性情宛如幽蘭。這么可愛的美人,平生真是少見。
從前,在畫像中見過她的面,對那絕世姿容早已傾心艷羨,沒想到自己竟真能來到她的身邊。我們互相愛戀,情意綿綿?嗪薇伙L吹散,我心里實在難堪。如今我獨自寄寓在荒寒的客館,冷冷清清,重門緊關。只有秋蟲在破墻中聲聲哀嘆。真是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絲絲縷縷永不絕斷。

【譯文3】
更鼓催得夜色深深,清露洗盡了路上塵埃,霧月下那座小樓分外幽暗。翠竹門檻窗透燈光,就是我和秋娘相識的庭院。她含笑把我迎接,我就像倚偎玉樹瓊枝,光彩奪目如霞輝燦爛,眼似秋水情如幽蘭,如此佳人我平生少見。
原只在畫圖見過她的面,誰知道真的親到她身邊。我深深眷戀那云雨柔情,卻痛苦地被一陣風吹散。如今我寄居在荒僻的客舍,關上一重重門戶,只聽到斷墻上秋蟲怨嘆。但我這一縷相思情,萬水千山也隔不斷。

【賞析一】
本篇為旅途孤館追懷情人之詞。
上片追憶當年夜遇的情景,突出表現(xiàn)女子的秀美高雅。“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此時夜色深深,露水把路上的輕塵吸收了,霧月下那座小樓分外幽暗。在月光的陪伴下,他舊地重游,來到當初與情人相遇的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寫與情人一見鐘情。這個描寫非常有特色,境宛若仙境,人仿佛仙人。“瓊枝玉樹”形容她高貴典雅的氣質,“暖日明霞”形容她光彩照人的容貌,將她的美貌刻畫得入木三分。接下來的“似覺”二字另有深意,說自己雖然平素就非常仰慕她,但從沒想過能得到她如此的厚愛,又驚又喜。結尾一句描寫了她脈脈含情的眼睛,令人陶醉。
下片寫別后在荒寒孤館的相思。“舊識”點明上片的描寫都是回憶。自從看到她的畫像后就深深地愛上了她,令人意外的是,這般美麗的女子竟然會愛上他這個不容于世俗的人;更不曾料到兩人會如此情深意切,難舍難分。但緊接著詞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詞人由大喜跌落到大悲,與情人生生被拆散的現(xiàn)實,使他情感上產(chǎn)生了巨大落差。后面幾句寫,和情人分開后,詞人獨自一人住空寂的房間里,四周都是殘敗的景象,那哀鳴的秋蟲讓他更覺悲哀。這里用了對比的手法,先喜后悲,更能突出悲。結尾兩句,寫詞人苦苦思念相隔兩地的情人,表現(xiàn)了他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相思之苦。

賞析二:
這首詞所詠情事,略同《瑞龍吟》,但并非重游舊地,而是神馳舊游。作為一位工于描寫女性的詞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稀有的動人的畫像。
  為了要使詞中女主人的登場獲得預期的應有的效果,詞人在藝術構思上是煞費苦心的。他首先畫出背景。在一個月色陰沉的晚上,更鼓催來了夜色,露水收盡了街塵,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其幽美的時刻,他來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闌檻外種著竹子,窗戶里閃著燈光,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優(yōu)雅的地方,他會見了這位人物。與杜甫《佳人》之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這里的竹檻、燈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來陪襯人物之淡雅的。
  先寫路途,次寫居處,再寫會晤,層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卻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過,對于聞名乍見、傾慕歡樂之情,一概省略。這樣,就將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來。在這里,可以悟出創(chuàng)作上虛實相間的手法。
  “似覺”以下四句,是對美人的正面描寫,又可以分為幾層:第一、二句,乍見其光艷;第三句,細賞其神情;第四句,總贊。寫其人之美,不用已為人所習見的“云鬢花顏”、“雪膚花貌”,而用“瓊枝玉樹”、“暖日明霞”來形容,就不熟濫,不一般化;用兩個長排句,四種東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吳白?先生云:“‘瓊枝’,見沈約《古別離》:‘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玉樹’,見杜甫《飲中八仙歌》:‘皎如玉樹臨風前。’”)上句說像瓊枝和玉樹互相交映,是寫其明潔耀眼;下句說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輝燦爛,是寫其神采照人。兩句寫入室乍見之初,頓時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繚亂,尤其因為這次見面是在夜間,就使人物與背景之間,色彩的明暗對比更為顯著。在用這種側重光覺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見的暗淡月色與庭院中所見的隱約燈光的描寫,也對之起了一種很好的襯托作用。如果不仔細研究全詞的布局,對于這種使讀者容易聯(lián)想到一些優(yōu)秀的電影導演的藝術處理手段的巧妙構思,是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的。兩句寫其人之美,可謂竭盡全力,而猶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蘭情”一句。韓琮《春愁》“水盼蘭情別來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蘭情”,指性情幽靜像蘭花。這句雖也是寫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見其容光而轉到細賞其神態(tài)了。這已是進了一層。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夠、寫不完的,所以再總一句說:“總平生稀見。”這才畫完了這幅美人圖的最后一筆。
  換頭一句,從抒情來說,是上片的延伸;從敘事來說,卻是更進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舊事。杜甫《詠懷古跡》詠王昭君云:“畫圖省識春風面。”詞句即點化杜詩而成,意思是說:在和其人會面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她的聲名,見過她的畫像了。從而也看出了,這次的會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終于如愿以償,歡樂可想。
  從這以下,才正面寫到離情。“誰知道”二句則是這一幕小小悲劇的轉折點。“瑤臺”是美女所居。《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這里卻兼用李白《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就暗示了這位姑娘有著如李白所形容的楊玉環(huán)那樣神仙般美麗風姿,作為上片實寫其人之美的補充。云雨習用,而“雨”以“潤”來形容,“云”以“溫”來形容,則化臭腐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愛悅之深,由此兩字,都可想見,且與上文“蘭情”關合。但這敘述兩相愛悅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卻以“誰知道”領起,以“苦驚風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個面。驚風吹散了溫潤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緣,通體用比喻說明,處理得極其含蓄而簡潔。讀到這里,讀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這以上所寫,都是追敘。行文變化莫測,與《夜飛鵲》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現(xiàn)在。獨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關上重重門戶,聽著壞了的墻壁中秋蟲的叫聲,這種種凄涼情景,用一“念”字領起,就顯得更加沉重。因為無人可語,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寫人嘆,而以蟲鳴為嘆,似乎蟲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極力描摹此時此地之哀,正是為了與上片所寫彼時彼地之樂作出強烈的對比。
  末以縱使水遠山遙,卻仍然隔不斷一縷相思之情作結,是今昔對比以后題中應有之義,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這種相思之情含義更為豐富。
  《宋四家詞選》評云:“全是追思,卻純用實寫。但讀前片,幾疑是賦也。換頭再為加倍跌宕之。他人萬萬無此力量。”周濟此說,很能闡明此詞在布局方面的特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096466.html

相關閱讀:“門外夕陽寒映竹,洞中秋水暗連山。”的意思及句析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詩人描寫春天的詩句
關于描寫太陽月亮與風云雨雪的古詩詞名句
好事近?雨后曉寒輕原文_翻譯和賞析_魏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