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相絕秦》“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見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絕我好,代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擾亂我同盟,傾復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猶愿放罪于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倒抑猿,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螫賊,以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俊,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以是有河曲之戰(zhàn)。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nóng)功,虔劉我邊垂,我以是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日:‘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代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日:‘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日:‘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與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不谷惡其無成德,則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候退矣。敢盡布之執(zhí)事,俾執(zhí)事實圖利之。

8、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文公恐懼,綏靖諸侯 綏:安撫
B、寡我襄公,迭我淆地 迭:侵擾
C、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 謀:商量
D、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克:能夠

9、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①是穆之成也 ②此誠意急存亡之秋也。
B、①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②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
c、①則用宣之,以懲不壹。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
D、①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②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0、將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8分)
①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中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5分)
②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3分)

11、簡要梳理第一部分文言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并回答呂相在列舉秦的罪過時,使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4分)

參考答案
8C
9C
10.翻譯
①“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過去(從前)我們獻公和秦國穆公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來明確兩國的關(guān)系,并用通婚來加固友好關(guān)系(昔,從前。申,明確 以盟誓之,以婚姻重之 句式各一分 大意一分)

②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白狄與秦國同處雍州,他是你的仇人,卻跟我們有姻親關(guān)系
仇讎,敵人;判斷句,大意各一分

11.文章層層遞進,先說秦的不仁。后說秦的不義,再說秦的不武,最后說秦多次進犯晉國的領(lǐng)土的罪惡,言之鑿鑿,令人信服。(2分)
為了說明秦的理虧,呂相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晉國對秦的恩惠來反襯秦國的不仁不義,說明與秦絕交完全是秦的罪過造成的。(2分)


參考譯文
(魯成公十三年)夏季四月戊午日,晉厲公讓魏鑄之子魏相寫信與秦國斷絕關(guān)系,信中說:“過去我們獻公和秦國穆公友好,并力同心,共同用盟誓來約束,并用通婚來加固友好關(guān)系。上天降禍到晉國,讓文公重耳到了齊國,惠公夷吾到了秦國。不幸,獻公下世。穆公沒有忘記原來晉國的恩德,讓我惠公能夠繼續(xù)供奉晉國的祖先。但惠公沒有能建立大功,而卻在韓地興師與秦國打仗。但他后來內(nèi)心悔恨,用來成就了我們文公,這是穆公成就了我們。

我們文公親身披戴甲胄,跋涉山川,跨越險阻,征伐東部的諸侯,使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國朝見,那文公也就已經(jīng)報了秦國原來對我們的恩德了。鄭國人去激怒你們邊疆的守衛(wèi),我們文公率領(lǐng)諸侯同秦國一起包圍鄭國。秦國的大夫們不向我們君主征求意見,擅自同鄭國訂盟。諸侯對秦國很痛恨,要進攻秦國,文公恐懼,安撫鎮(zhèn)定了諸侯,秦軍才順利回去沒有受到損害。這是我對西部鄰國有大功勞。

不幸,文公下世,穆公不干好事,輕視我們死去的君主,小看我們襄公,突然襲擊我們的肴地,斷絕了與我們的友好,侵伐我們的城堡,滅掉我們的滑國,拆散了我們的兄弟國家,阻撓擾亂我們的同盟,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襄公沒有忘記你們原來對我們的功勞,害怕社稷的滅亡,所以發(fā)動了肴地的戰(zhàn)役。但還是希望得到穆公的諒解。穆公不聽從我們的意見,而跟楚國來謀劃我們。可上天之心順從我們,楚成王恰在這時死去,穆公所以不能從我們這里得到滿足。

秦穆公、晉襄公下世,秦康公、晉靈公即位。康公,是晉獻公女兒穆姬所生,但他又想要損害我們的公室,顛覆我們的國家,帶領(lǐng)著公子雍那個危害我們的賊人,用他來動搖我們的邊疆,我們因此進行了令狐戰(zhàn)役?倒不改過,率軍進入我們的河曲,進攻我們的涑川,俘虜了我們王官地方的人民,奪取了我們的羈馬,我們因此而進行了河曲戰(zhàn)役。你們東方的道路不通,是因為康公拒絕了我們對你們的友好。

“等到你繼承了君位,我君景公伸著脖子向西望著說:‘希望來撫恤我們吧。’可你也不給我們恩惠來與我們舉行盟會,反而利用狄人進攻我們,率軍進入我們黃河沿岸縣份,焚掠了我們的箕地、郜地,搶劫收割了那里的莊稼,屠殺我們邊地人民,我們因此才發(fā)動輔氏戰(zhàn)役來抵抗。你也害怕禍患的延續(xù),而想求得先君獻公、穆公的福佑,派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與你共同友好放棄怨惡,重新恢復過去的友好關(guān)系,用來追懷前人的功績。’發(fā)出的誓言還沒有寫下來,景公下世了,我們君主所以才與你舉行令狐會盟。你又不干好事,背棄了盟誓。白狄與你同在一地,他是你的仇人,卻跟我們有婚姻關(guān)系。你來向我們下命令說:‘我與你一起征伐狄人。’我們君主不敢顧及婚姻關(guān)系,畏懼你的威力,而給官吏下了征伐狄人的命令?赡銓Φ胰擞殖謨煞N態(tài)度,告訴他們說:‘晉國正準備進攻你們。’狄人一面接受你的消息,一面又對你憎惡,所以就把這些告訴了我們。楚國人討厭你們的左右搖擺,也來告我們說:‘秦國背叛令狐之盟,而來要求與我們建立同盟,在我們這里祭奠并明白地告訴蒼天上帝、秦國的穆、康、共三公與楚國的成、穆、莊三王說:我雖然與晉國往來,但我是只看利益而行動。我們君主憎惡秦國沒有穩(wěn)定的道德立場,所以把這事暴露出來,用來懲戒那些不能始終如一者。’諸侯們都聽到你在楚國說的這些話,對你痛恨到極點,都親近我們晉國。我們?nèi)匀宦暑I(lǐng)著他們聽從你的命令,只想求得同你們友好。你如果能很好地體諒照顧各位諸侯,同情憐憫我們,而給予訂立盟約的機會,那就是我們的愿望了,可以讓諸侯退兵,哪里敢尋求戰(zhàn)亂呢?你如果不肯施予大的恩惠,我沒有才能,那也就不能讓諸侯們退兵了。請將這些都向你們執(zhí)掌權(quán)力者公布,以便讓你們那些執(zhí)掌權(quán)力的人好好考慮怎樣有利。

創(chuàng)作背景
秦晉兩國,都是春秋時期爭霸的大國,一在今之陜西,一在今之山西,兩國關(guān)系相當微妙。既是近鄰,又有婚姻關(guān)系,交往頻繁。但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他們有時友好,有時又兵戎相見。魯成公十一年(前580),晉厲公與秦桓公原訂在令狐會盟,秦桓公未忠守盟約,卻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國來夾攻晉國。晉君于是派大夫呂相去陳述與秦絕交的意見。


賞析
文章從秦晉相好說起,歷數(shù)秦穆公、康公、桓公時代,兩國由交好到引發(fā)爭端的種種情況,表明晉國在“肴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zhàn)”、“輔氏之聚”等雙方爭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么樣,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切入正題,說明這次“令狐會盟”秦的失約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報,晉國早有準備,是戰(zhàn)是和由秦君定奪。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辭令,結(jié)構(gòu)嚴整,句法變化錯綜,行文步步緊逼,不容辯駁,雖然言語中真假攙雜甚至強詞奪理,但深意曲筆,文字錚錚,開戰(zhàn)國縱橫家游說之辭和后世論辯書信的先河。
文章第一段對秦恩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秦晉兩國關(guān)系史上,也曾有過友好的時代,正所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女兒伯姬(穆姬)嫁給秦穆公。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逃亡秦國,秦穆公嫁以女兒懷羸。所以后世以男女通婚謂之結(jié)秦晉之好,獻公寵驪姬,殺太子串生,“文公如齊,惠公如秦”。重耳逃亡各國十九年,最后一站是秦國,夷吾先后逃亡梁國和秦國。晉惠公夷吾和晉文公重耳兩兄弟都是在秦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回國登上君位的,秦對晉實有再造之恩。呂相卻將此說成是“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能奉祀于晉”,指穆公雖然做了好事,但那只是報答晉國的舊德而已。緊接著又指責秦國“而為韓之師”,好事做得不徹底,所以“不能成大勛”。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zhàn)的原因是晉惠公為得君位曾許秦五座城,回國后卻又食言;公元前643年,晉國發(fā)生饑荒,秦輸粟于晉,輸粟船隊自雍及絳相繼,人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發(fā)生饑荒,晉國卻不賣給秦國糧食。韓原之戰(zhàn),晉惠公被俘,交割了原先答應的五座城,又以太子為人質(zhì),才回到晉國。作為戰(zhàn)爭雙方來說,實在是晉國理屈,有負秦恩,但在呂相絕交書中,倒好像戰(zhàn)爭的責任在秦國似的。所以下文秦穆公“亦悔厥于心”,支持晉文公順利登上君位。呂相絕秦書中只有這一段涉及了歷史上兩國存在友好關(guān)系,但呂相絕不是為秦歌功頌德來的,而是為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來遞交絕交書,所以他把秦國友好行為說成是“不忘舊德”,“悔于厥心”,可謂深文曲筆,煞費苦心。
文章第三段對秦罪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呂相對兩國歷史上的友好關(guān)系輕描淡寫,但對秦國的“罪咎”卻是不吝筆墨。在絕秦書中,秦國韓原之戰(zhàn)是第一罪;公元前630年秦晉共同攻打鄭國,秦穆公在鄭大夫燭之武的游說下,和鄭國私下訂盟撤軍回國,是第二罪;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不來憑吊,反而侵犯晉國肴地,滅掉與晉同姓的滑國,妄圖傾覆晉國,是第三罪;公元前626年,秦國因為肴之戰(zhàn)戰(zhàn)敗,釋放楚國俘虜,約定秦楚合作反對晉國,幸而上天有靈,楚太子商臣弒楚成王,秦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這是第四罪;公元前620年,秦康公即位,秦帥師送公子雍回國即位,被晉軍在令狐擊敗,是第五罪;公元前615年,秦軍為令狐之役伐晉,取晉羈馬,兩軍戰(zhàn)于河曲,是第六罪;秦桓公即位后,公元前594年,秦國利用晉國進兵伐赤狄滅潞國的機會,侵入晉國靠近黃河的州縣,焚燒晉國的箕、郜兩地,搶割莊稼、屠殺邊境人民,秦晉因此有輔氏之戰(zhàn),這是第七罪。在歷數(shù)了秦國的罪狀之后,呂相才切入令狐會盟的正題,聲討秦國背盟的不義。在指斥秦國背盟時,呂相先用白狄告我,再用楚人告我,引告我。是秦反復無常的罪證。尤其是引楚王所述秦國之語:“爾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既暴露了秦國見利忘義的嘴臉,又刻畫了秦國兩面三刀的作法,使秦國無所逃其咎。令狐背盟是秦國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代表作,故呂相抓住不放,大作文章。
文章第四段在論述秦康公、晉靈公時期兩國關(guān)系惡化時,絕秦書先點明“康公我之自出”,康公母親是晉獻公女兒,本是至親,但他“又欲闕剪我公室”,“搖蕩我邊疆”,簡直是六親不認,實在不像話。“我是有以令狐之役”,又是被迫采取的行動?“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羈馬。”這等于說,給他改過的機會,他猶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所以“我是以有河曲之戰(zhàn)”,“東道之不通,是康公絕我好也。”事實是,晉襄公死后,晉大夫趙盾等因太子夷皋年幼,都主張立公子雍。于是派先蔑、士會等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秦國亦派兵護送?墒菚x襄公的夫人穆羸出來反對,堅持要立太子夷皋。趙盾臨時變卦,改立夷皋,即晉靈公。趙盾派兵拒秦,在令狐把秦兵擊退。后公子雍就客死秦國。本來是晉國前去迎公子雍,卻說成是秦“帥我蟊賊”,有意顛覆晉國,真理都在晉國,責任全在秦國,講理能講到這種地步,呂相的口才實在令人驚嘆。
呂相這篇絕交書,歷數(shù)秦穆、康、桓三王和晉獻、惠、文、襄、景五君之事,上溯源流,下及當世,行文縱橫捭闔,筆力陽剛雄健,給后世以很大影響。其后秦作《譏楚文》,即仿效此書。呂相絕秦書開戰(zhàn)國策士游說之辭先河,也是后世檄文之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02165.html

相關(guān)閱讀: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周邦彥《解連環(huán)?怨懷無托》翻譯
西湖荷花的詩句
形容男人的詩句
浣溪沙?燕壘雛空日正長原文_翻譯和賞析_湯允績
關(guān)于菊花的詩句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