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上一句及全詩意思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jīng)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上一句沾衣欲濕杏花雨 全詩意思賞析

出自宋代詩 人志南的《絕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揚柳風”出自于宋代一個叫釋志南的和尚之手,題目是《絕句》。
1. 選自《宋詩紀事》卷九三。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2.系(xì)——聯(lián)接! 3.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4.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5.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jié)的雨。  6.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jié)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lián)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06797.html

相關閱讀:“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翻譯賞析
大雪紛飛的詩句
綠頭鴨?詠月 晁端禮
青玉案?元夕原文_翻譯和賞析_辛棄疾